长江下游—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


安徽凌家滩遗址的年代为距今5500--5300年左右,时间与前述张家港东山村遗址相衔接。遗址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是安徽南部乃至长江下游地区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遗址。该遗址分为贵族墓葬区、高等级建筑区、祭祀区和一般居住区。凌家滩遗址发现了规模巨大、随葬品十分丰富的高等级墓葬,如2007年发掘的23号墓,发现有大量随葬品,仅陶器便有10件。随葬品以玉器为主,多达数百件,这体现了当时凌家滩地区十分明显的社会分化现象。

凌家滩遗址布局图

07M23号墓的墓主在墓葬的正中部位。墓主尸骨上上下下置有多件武器,尸骨下方铺有数十件石锛。 唯一件精美的玉器---玉钺---枕于墓主的头部,显然,这件玉钺很受墓主珍视。墓主的耳朵上戴有耳环,头部左侧还有很多圆圈状的石制饰品,胸前挂有长条形的弯曲状玉璜,腹部有多件带孔石钺。石钺上开有一个孔,用来与柄连接。这种石钺可用作武器,进行挥砍。此外,墓主的两条手臂上各有数十件石环石钏。

07M23号墓主枕于头部的玉钺

值得注意的是,墓主的腹部有三件目前为止存在争议的、其形状类似距今9000—7500年前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有人推测其或许为石制的龟类仿制品。笔者不认同这种推测,认为其更接近一种铃,因为这类饰品上有几个孔可用来穿线,故可以系在腰间;更重要的是,这种饰品的每一件内部都有一根长条的舌---铃铛里的舌,能够摇晃发音,故而笔者推测这类饰品或为铃的前身!。

此后,到了夏王朝前夕、尧的时代,铜铃才被发明。不过,这类饰品或许与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为龟也可系在腰间,也可用于宗教仪式,并且龟甲在仪式过程中也会发出响声与铃相似,也属于响器的一种。

凌家滩遗址贵族墓出土的随葬玉器很有特色。例如,1987年发掘的凌家滩遗址4号墓(M4)出土的随葬品中,玉器有133件,其中出土的石钺虽不是玉制的,但亦由材质精美的彩石制成。值得注意的是,M4出土的玉龟也与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龟相似,具有“缩头龟”的造型。此外,M4也出土了玉鸟,其图案十分别致、精美。又如98M16号墓出土的玉龙,龙纹于前文所述辽河流域红山文化时期出土的玉龙都为C形龙。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龟

凌家滩遗址的每个大墓都出土有玉人。玉人的姿势,有站立的,也有蹲着的。值得注意的是,玉人的手臂上有数行横纹,很明显,这些横纹代表环、钏等饰品,与墓主人手臂上的石环、石钏一致。由玉人的装饰与墓主相同可推断,玉人应该即是墓主的形象。大墓中还出土有玉鸟,其鸟身有一个太阳图案,因此一般被认为是太阳鸟。此外,还出土有保留加工痕迹的钺以及刻纹牌饰,牌饰上也有太阳图案。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人

凌家滩遗址被列入探源工程后,考古工作者对遗址的面积、遗址内的功能分区、周围同时期聚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考古发掘工作,了解到该遗址面积达140万平方米,是巢河流域同时期规模最大的中心性聚落。遗址周围密集分布着一些中小型聚落。遗址由墓葬区、祭祀区、高等级建筑区和一般居民区构成。

近年的考古发掘揭露出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大型红烧建筑基址和出土60多件玉石钺及龙首形玉器的祭祀坑,并判明遗址的兴盛年代在距今5500年到5300年。该遗址的一些要素被良渚文化所继承,应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从遗址的规模、大型红烧土建筑的规模、随葬品达300多件的大墓所反映的悬殊的贫富分化等情况看,凌家滩遗址有可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今后,随着考古工作和多学科研究的深入开展,该遗址很可能成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