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良渚文明是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明的一个高峰。良渚遗址位于长江下游的江、浙、沪地区,良渚古城大致建于距今5100年前。良渚遗址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为四大重点遗址之一。
2006年,探源工程的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了良渚古城的大型城墙 。良渚古城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古城中间有一座高台,叫作“莫角山”,为人工堆筑,总高10米左右。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在良渚古城外围发现了一座外城遗址,系利用内城周围的低丘陵自然山势,结合人工堆筑,修建成的面积达62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大小相当于8个故宫。
良渚古城比较特别,城内有相当大的区域为水体部分,当时的居民主要生活在城外的高地上,而高等级社会权贵阶层居住在城内莫角山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良渚古城的内城城墙系围绕莫角山四周而建,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 探源工程的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良渚古城的城墙时,起初认为其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墙,经过测年,确定该城墙修建于距今5100年前。在内城城墙之外,有宽数十米的壕沟。
古城内的莫角山是一座高台,城内的高等级建筑皆集中于这座高台上。为了防止山洪的侵蚀,当时的人在古城和莫角山之间修建了巨大的水利工程--拦水坝,又被称为“塘山土垣”,其库容面积相当于今天的两个西湖。拦水坝分设高坝和低坝。这是一座拱卫着良渚古城的大型水利设施。
我们根据考古发现和研究分析,对良渚古城的内城、外城和水利设施的修建过程作了如下的还原:为了防止建于沼泽区域的城址遭到城北丘陵地区洪水的侵害,在筑城之前,良渚社会的最高统治者集中了周围广阔地区的成千上万的广大劳动力,修筑起巨型水坝。在修建水坝后,又在城内中心位置堆筑起长630米、宽450米,高近十几米的高台---莫角山;在高台上,修建出多组高等级建筑群,供权贵阶层居住;又以高台为中心,周围修建起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
内城使用一段时间后,再于内城之外,修建面积达620万平方米的巨型外城。经过估算,修建城内高台、内城、外城和巨型水坝的工程量为3600万个劳动日,如果动用1万劳动力不间断地修建,大约也需1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如果不是已进入文明社会,如果不是国王动用了举国之力,兴建如此巨大的工程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良渚古城北部的巨型水坝由人工修筑,坝体由草包泥(将泥土包于类似芦苇的草类材料中,制成草包状的堆积物)及黄土间隔堆筑而成。这些草包泥连同土、石等所有筑坝材料,皆由船只从别处运送到筑坝处。由剖面图可知,水坝连接两边山体,且完全由人工堆筑而成。这一巨型工程是同时期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水利工程!
莫角山遗址位于良渚古城的正中心,是目前已知的史前中国最大的宫殿区。莫角山实际为人工堆筑的长方形覆斗状土台,台体底面东西长约630米、南北宽约450米,顶面东西长约590米、南北宽约415米,面积近30万平方米。通过发掘及钻探得知,莫角山西部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体,人工堆筑厚度约2-6米;东部的人工堆筑厚度约10-12米。整个宫殿区土台土方量达211万立方米。在莫角山的宫殿区之上,另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三处小型土台,大莫角山部分人工堆筑厚度达16.5米。
2012-2013年,莫角山西南部河湾遗迹的东岸发现了一段通往莫角山遗址的栈桥码头遗迹。该遗迹的底部是在淤泥上并排铺垫的三个竹片, 竹片两边及两块竹片之间发现有木桩。木桩底部削尖,插入原河道淤积土中,顶部则是以榫卯结构架设的水平分布的横木。据推测,横木上铺设有木板,而底部的竹片则应是修建栈桥时铺垫在淤泥上用于行走的道路。 据此,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当时莫角山的货物进出往来情况:由于莫角山附近长期为水面,运送货物主要通过船只;为此,莫角山的外侧设有栈桥和码头,供船只运送货物。
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在莫角山的高等级宫殿区附近发现了大量炭化稻,重量在2万斤以上。炭化稻埋藏在不同的地层,显然是来自周围的不同地区,由周围各族群向此处贡纳而来。总之,稻作农业是良渚文明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墓地位于专门砌筑的大型祭坛之上,年代大约为距今5000多年前。一座墓葬往往随葬近百件器物,其中以数量巨大的玉器著称 。最高等级的贵族—王的墓葬随葬有制作精致的玉石钺、玉壁和玉琮。这些玉石钺、玉琮和玉壁等玉质器具只见于大型墓葬中,应是为了彰显持有者拥有军事权和主持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权力,也是象征尊贵身份和祭祀神灵的器具礼器。
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神徽”形象引起了我们的特别关注,这应是当时良渚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宗教标志。在良渚文化各地区高等级墓葬中,虽然随葬的玉器多种多样,但玉器上的主体形象皆有一个大大的眼睛---我们将这种形象称为“神徽”。神徽的形象应为具有鼻子、嘴和大眼睛的兽面形象;兽面下方有两个匍匐的前爪;上方骑有一个戴着羽毛冠的人,两只手驾驭着神兽。据此推测,当时整个良渚文化区域应是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原始宗教信仰体系,而且这种信仰应该也是支撑王权的一个重要象征。
当时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江、浙、沪交界之处十分广大的范围,良渚古城则可被视为首都,其他属于良渚文化的各地区都有自己的区域性中心;且如上文所述,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教祭祀信仰体系和共同的管理机构。这是长江下游地区早期国家和王权的一个典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