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作走向决战
徐焰 著
深刻、全面解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战胜国民党
......
首页
----->
中国历史目录
一、十年仇敌,共御外侮
日本“帮大忙”
香蕉帝国主义”—日本看中国的三个阶段
日本人的入侵帮助蒋介石完成了国民党内部的统一
西安“捉蒋剧”的序幕
王明的“八一宣言”及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转变
国共开始秘密谈判
“西安事变”使蒋介石放弃围剿计划,中国开始全面抗战
国共两党关系的争执
日本“支那驻屯军”
卢沟桥事变
日本陆军部对卢沟桥事变的两种对立意见
国民党决心抗战
蒋介石借抗战解决军阀割据
上海“八一三”抗战
国共谈判有了结果
国民党并不承认“国共合作”这一提法
西北联合政府流产
国民党采取“招安”方式对待红军及其他军阀
红军改编后的发展方向问题
八路军出动问题上的斗争
八路军改编为第十八集团军
平型关战斗
八路军在敌后建立根据地
蒋介石命令限期“剿灭”南方“残匪”
是否建立新四军之争
新四军进入江南战场
淞沪会战
华北战场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
南京大屠杀
日军对华增兵实施战略进攻
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
日军占领武汉、广州等地
“到敌人后方去”
“游而不击”和“消极抗日”
二、合作乎?溶化乎?
国共双方在合作抗战时的基点和目标不同
两党的合作态度
王明的“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两党可供选择的三种合作方式
国共关系从较好到紧张、恶化
张国焘叛逃
叛徒与暗杀
惨案频频发生
武力冲突连接发生
八路军夺取绥德地区
“晋西事变”
争取中间势力,各个击破
项英执行中央发展华中计划不力
局部性武装冲突连续发生
黄桥奏凯
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
皖南新四军军部的危险境地
皖南事变
政治上反攻、军事上守势的策略
重建新四军
国共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援华军火不得用于内战”
林彪代表毛泽东见蒋
又一次反共高潮
中共南委遭到毁灭性破坏
西南地区地下工作的成功
南方局出色的统战工作
国民党抗战的不彻底
日军发起全方位大规模进攻
敌后解放区的局部反攻
成立联合政府的口号
三、“三国四方”都瞄准战后
出卖国家利益的“雅尔塔协定”
“先夺取半个中国,再夺取整个中国!”
日本突然投降使中共反攻未能实现
“南渡君臣”坐等胜利并扩大内战
美国对华政策
中美合作所
坚决反共的魏德迈
迪克西使团进驻延安
“二百五”的美国特使赫尔利
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
战后亚洲问题的中心点是中国
雅尔塔会议的强权交易
蒋介石惊叹盟友“已卖华乎”
国民政府与苏联的交易
苏联与中国共产党关系日渐疏远
艰难的谈判过程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中国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
不平则鸣
四、抗战胜利突来,双方各有忧虑
胜利的狂欢
兴奋之余的忧虑
毛泽东在枣园空前紧张
奔赴大反攻的战场
蒋伪迅速合流
汉奸摇身一变成了“国军”
利用日军当“守备队”
蒋介石的“要爱敌人”策略
日本投降而不缴械
国共双方争夺“桃子”
张家口之战
八路军广泛展开攻势
6万美军登陆中国沿海
大失人心的“劫收”
四大家族大发其财及伪币处理
五、两大对手渝州相见
一线和平的光?
毛泽东对“和平发展新阶段”的估计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
毛泽东提出学习法共
毛泽东最终决定去重庆
双方的底牌
蒋介石接待毛泽东
艰难的谈判
国共冲突愈演愈烈
《双十协定》
毛泽东与蒋介石都深刻了解了对方
解决龙云
六、“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中共决定进军东北
《中苏友好条约》的影响
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喜讯
苏军同意八路军以不公开身份进入东北
南方的收缩
初期进入东北的干部及主要部队
国民党的“地下工作者”
国民党“分肥闹剧”
国民党进军东北碰壁
可笑的“政权移交”
国民党军在秦皇岛登陆
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忽冷忽热
中共中央确定“独霸东北”决策
苏联面临外交压力
苏军态度出现又出现了变化
变“独霸东北”为“占领两厢”
七、“和平民主新阶段”的设想
毛泽东首先提出“和平民主新阶段”
调停三方各有各的目标
“和平使者”马歇尔抵达中国
国民党与苏联彻底谈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