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城市大迁徙
获取食物和交配是任何一种野生动物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第三件就是确保安全。特别是对于小型鸟类来说,要生存,就要在大部队中寻求安全。
成群结队地栖息有几个好处。首先,捕食者更难捕捉某一只个体;其次,在寒冷的天气里,挤在一起能帮助每一只鸟保持温暖,比落单要好;最后,成群结队地栖息能够让鸟儿们更容易找到第二天的食物,只要跟着最强壮、最健康的个体飞去它们进食的地方就好。

并非所有的鸟类都会在夜间停留休息。诸如猫头鹰这样的夜行物种在白天会寻找安静的地方休息,避免被不请自来的鸣禽围攻。单只猫头鹰比一群猫头鹰更容易被围攻,这也正是为什么在塞尔维亚北部的基金达镇,每年冬天有几百只长耳鸮聚集在一起栖息。
它们本可以在城镇周围的农村栖息,但进入城市有很多好处。人类的存在能够吓阻捕食者。而且乡镇或域市的温度比周围的郊区常年要高几摄氏度。这是因为建筑物会起到储热器的作用,吸收太阳的热量并在夜里释放出来,车辆的尾气排放也会令气温升高。这就是所谓的“热岛效应”,这对城市中的野生动物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郊外的气温对植物和动物来说太低的时候,域市让它们能够安全过冬。
但在基金达栖息的猫头鹰却是最近才出现的,它们只在这里栖息了 15 年。肯定是第一批猫头鹰吸引来了同类,如今有超过 700 只长耳鸮栖息在这个小镇的广场上----这是迄今为止这个物种在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的聚集活动。它们非常显眼,于是成了吸引游客的卖点,也成了当地人的骄傲。

此地西南方大约 1000 千米,在意大利的首都罗马,有一群聚集鸟类的数量更加多,有几百万只。当地人对于这么一大群椋鸟在冬夜的城市上空辗转翻腾并不太欢迎。和猫头鹰一样,椋鸟必须进入城市才能获得温暖和安全。

在大量椋鸟栖息的英国,例如在布莱顿、阿伯里斯特威码头或在萨默塞特郡,它们已成为旅游景观。但在罗马,游客们有比椋鸟群更多的景点可以参观,这就令大家对于椋鸟栖息的态度大多是负面的: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扑腾个不停的鸟儿在城市的建筑和汽车上留下了成千上万坨白色的鸟屎,让人们不得不每天清理这些污渍,更重要的是,在它们夜间栖息的树下,那叫声简直震耳欲聋。

然而有一种动物非常欢迎椋鸟们的到来。游隼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在捕猎俯冲时其飞行速度能够达到 322 千米每小时。在罗马,它们能畅快享用椋鸟这种丰盛且可靠的食物。但由于可以选择的目标太多,游隼的捕猎成功率比它们追捕单个目标时要低 25%。即便如此,游隼依旧不断尝试,也许是因为椋鸟出现在它们面前使它们受到了某种刺激。游隼艰难地做出选择,有时候只能空手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