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V-2 导弹的制造成本大约是 V-1 导弹的 100 倍,这注定了德国拿不出来太多的 V-2 去袭击英国。但对希勒特来说,能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更能激发他的兴趣。德国首席火箭专家布劳恩牵头研发了一系列火箭,从 A-1、A-2 到 A-4 火箭(A-4 火箭即 V-2 导弹的前身)。1944 年秋,德国开始全力研发能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希特勒亲自将这个项目命名为“美利坚”计划。

下图:从 A-1、A- 2 到 A-10 火箭示意图

为了能让“美利坚”导弹计划的火箭发动机射程抵达美国,布劳恩提出两级火箭发动机串联的构想,以现有 V-2 导弹的火箭发动机为基础,再捆上 6 台 V-2 的火箭发动机连在一起,成为命名为新火箭的第一级发动机,第二级则是一枚代号 A-9 的火箭(改进型的 V-2 火箭发动机), 这枚新型洲际导弹按顺序被命名为A9/A10 导弹。整个 A9/A 10 导弹预计全重 85 吨,能将装有 1 吨高爆炸药的弹头射到 5000 公里外,足以打到美国东海岸地区。

    困扰德国的最大问题是,德国当时的导弹制导系统不够精确,当时的惯性陀螺仪制导精度非常差,V-2 导弹射程近,精度勉强凑合。但A9/A10导弹射程足够 V-2 的 20 倍,精度误差的将无法想象,德国设计师提出的解决思路是给导弹装上驾驶员!驾驶员将坐在特种绝热材料构成的全密封式驾驶舱中,驾驶舱内据说还设计了专用的供氧设施等生命保障系统和抗负荷系统,目的是让驾驶员在导弹的高空高速飞行中活下来。按照设计师的设想,飞行中的洲际导弹可以由远洋 U 型潜艇和德国设在北极地区的气象站发出的信息来引导导弹的飞行,以不断修正飞行方向,弥补惯性陀螺仪的制导误差。

 

下图:1943 年 5 月,德国佩内明德,V-2 火箭总设计师布劳恩(中间穿黑西服者)与布劳希奇等人共同观看导弹发射。二战期间,佩内明德曾是纳粹德国 V- -1 和 V- -2 火箭的研制基地

到 1945年初, A9/A10 导弹已经完成基本设计,纳粹德国在 1945 年 1 月先后两次试射新型导弹,根据战后对德国残存资料的研究,据说第一次发射实验失败, 但是第二次实验是否成功,至今还有争议。A9/A10 导弹计划因为其独特的载人设计,称得上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载人航天项目,据说战后布劳恩曾表示,他提议研发 A9/A10 导弹项目的本意,就是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载人航天飞行,但最终这个研究项目没有超出试验阶段,希特勒白白等待了一场。

德国战败投降后,A9/A10 导弹计划相关资料和设备、样品实物被销毁殆尽,包括布劳恩在内的德国顶级火箭专家被美国以代号“回形针计划”的行动接回美国,他们在那里继续研究火箭,最终布劳恩研发了将人类送上月球的“土星”火箭。而苏联则获得了德国全套生产设备和工艺,以及上千名较低等级的工程师、车间管理人员和工人,战后苏维埃的航天和导弹事业在德国火箭研究基础上起步,第一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第一个将人类送上太空。

下图:1944 年 6 月 13 日,德国首次向英国本土发射了 V---1 导弹,图为同年 10 月,在伦敦皮卡迪利展出的德国 V---1 导弹

至于德国,事实证明,无论是 V-1 和V-2导弹还是胎死腹中的A9/AI0计划,都是不切实际的设想。据德国方面估计,纳粹在V-1 和 V-2 导弹上投入的资源足以生产 2.4 万架战斗机,而德国在整个二战中生产的战斗机才不过 6.4 万架。即便德国洲际导弹研发成功,能制造多少去打击美国也是未知数,德国将太多的资源和精力倾注在这些看起来炫目迷人的“黑科技”项目上,反而在很多至关重要的武器项目上落后于人,德国的活塞螺旋桨战斗机从 1943 年起就落后于盟国,新式喷气战斗机又出现得太晚,难于扭转战局。希特勒做了美妙的梦,最终仅仅留下一些扑朔迷离的传说。

 

从轰炸机、潜艇到气球----东瀛迷梦

    二战前的日本,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都明显落后于英德等欧洲列强,更远不及美国。但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却很大,在强烈的扩张欲望下,日本以牺牲民生为代价,将相当部分国力投入到军备建设上,倒也建立起一支世界一流的海军和打遍东亚无敌的陆军。在这一基础上,日本懵懵懂懂地陷入中国战场,随后与美国开战。
    

日本在二战初期击败大批英美军队,占领亚太地区广阔领土,取得了惊人的军事成就,但这些无法掩盖日本国力不足与技术落后这两大先天缺陷。日本与欧美列强在工农业、资源、人力等层面上存在明显差距。同时,在科技水平方面,日本将大部分人才、资金、原材料等资源投入到军事部门,才使日本在航空、造船等一些领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但支撑军事技术水平的综合科技实力普遍低下,这是日本的致命软胁。

 

下图:“连山”轰炸机,二战末期由日本中岛飞机研发的四发动机轰炸机,参考了缴获自美军的 B- -17 轰炸机,设计之初是为了直接空袭美国本土,空袭计划未及实施日本就战败投降,中岛生产出来的 4 架“连山”轰炸机均被美国缴获

日本的大型军舰和飞机,看似精良,实则从很多零部件、精密仪表,到生产飞机、军舰的机器设备和专利技术等,几乎所有方面都不能摆脱对西方技术的依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的外来技术和原材料彻底断绝,加剧了日本军事科技落后的局面。
    

1943 年美国飞机月产量超过 3000 架,日本同期月产量刚刚达到 300 架,这一小小的例子说明了日美之间巨大的国力差别。日本决策层一直很清楚,对美开战是一场胜算不大的豪赌。但少数狂热分子并不愿坐以待毙,他们挖空心思构思打击美国本土的种种手段,首选武器当然是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