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日本气象学家荒川秀俊,日本气球炸弹设计者,战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裁定为战犯,获判 7 年监禁
日本军部在战争初期战局顺风顺水时,对荒川秀俊这一离奇建议不屑一顾,但到了战争后期败局显露时,决定不妨试一试。1944 年开始,日军动员了国内大批民众生产气球,早期气球是纸质,后来改为布质,很多气球都是心灵手巧的女学生一针一线缝制成的,每个气球由 600 块韧性极好的材料拼制成,携带 30 磅重的炸弹或燃烧弹,这些炸弹被设置为 3 ---5 天内定时起爆。
从 1944 年 11 月至 1945 年 4 月,9000 个装载炸弹的气球被放入大气层,大部分坠入大海,但最终至少有 250 个抵达北美洲,最远的飞到了美国内陆的堪萨斯州和得克萨斯州,还有些气球落到了墨西哥和加拿大。1945 年 5 月 5 日,俄勒冈州南部的吉尔哈特山区附近,一名怀孕的女教师米切尔和 5 个孩子被一枚气球炸弹炸死,米切尔夫人两年前刚结婚,不幸成为美国本土二战中被轴心国袭击事件的牺牲品。
气球炸弹给美国带来的最大麻烦是制造了多起荒郊野外的山火,美国政府搞明白这些不明山火是日本气球炸弹的“杰作”后,采取的对策是严密封锁新闻报道,让日本搞不清气球炸弹的轰炸效果。日本军部果然中计,在看到美国新闻界没有提及任何气球炸弹袭击事件后,日本军部对这一离奇武器失去兴趣。战后,美国严惩了荒川秀俊,将他以战争罪诉至法庭并判刑 7 年。
意大利的远程轰炸机
意大利是轴心国中最弱的一方,意大利的军队并不善战,民众也不狂热好战,但意大利的工业水准其实不容忽视。战前的意大利在制造高速轻型海军舰艇和高速战斗机、轰炸机方面颇负盛名。意大利是最早将飞机用于战争的国家之一,早在 1911 年月,意大利便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用飞机向土军阵地投掷了炸弹,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飞机轰炸行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长达 20 年的时间里,意大利飞行员长期保持着航程和航速的最高纪录,并且包揽很多国际比赛的冠军。二战前,意大利就推出过不少德日无法研发的军用飞机。在远程轰炸机方面,意大利一直走在德日两国前面,1940 年不列颠空战期间,意大利轰炸机部队也曾参战。但意大利毕竟国力有限,在参战后。为争夺地中海上空的制空权,意大利航空业有限的产能集中到生产战斗机和中型轰炸机上。
战前意大利航空业一直在自筹资金研发重型轰炸机,比亚乔公司为意大利空军研制了二战中唯一一款四发重型轰炸机 P.108, 这款轰炸机性能和尺寸上类似美国的 B-17“空中堡垒”。但是意大利航空工业的致命弱点是大规模生产能力不足,意大利和法国都沉醉于作坊式的小批量生产模式中,产能严重不足。P.108 轰炸机性能不错,但因为故障解决缓慢,产量过低,在战争中没发挥什么作用。在 3 年的时间里,比亚乔公司总共只生产了 24 架 P.108 B 型轰炸机,而波音公司战时平均一天就能生产 16 架 B-17 轰炸机。
产能不足、国力有限,并未制约意大利人奔放的想象力和不服输的雄心。1942 年中,越来越多的美国军火和美军部队抵达地中海战区,意大利意识到战火将很快烧向亚平宁半岛。意大利空军一小部分狂热的中高级军官对空袭美国本土抱有异乎寻常的热情,他们认为,只要对美国本土,特别是纽约这样的中心城市发动一次空袭,即便没多少军事价值,但蕴含的宣传价值也足以令人垂涎。
下图:1943 年,人们在被改装的 P.23 R 轰炸机前合影,P.23 R 最初的设计目的是生产一款具备超远航程大型商用运输机,意大利空军决心以 P.23 R 为基础,设计一款载弹 5 吨、航程 2000 公里的轰炸机,跨越大西洋轰炸美国东海岸,1943 年意大利宣布投降后,未准备好作战的 P.23 R 轰炸机被美军缴获
比亚乔公司的资深试飞员尼古劳拉纳首先提出轰炸纽约的想法,他提议使用先前用来打破飞行记录的远程竞赛飞机 P.23 R 改装后用以空袭纽约。P.23 R 装有三台发动机,其原型早在 1936 年就试飞成功,最初的设计目的是生产一款具备超远航程大型商用运输机。意大利空军决心以 P.23 R 为基础,设计一款载弹 5 吨、航程 2000 公里的轰炸机,计划从德国占领的北欧起飞,跨越大西洋轰炸美国东海岸。
根据技术人员的计算,P.23 R 在装载 2 枚 250 公斤炸弹的情况下,航程最大可达 11000 公里。意大利空军认为,只要到纽约扔下几枚炸弹,就足以取得美国“杜立特尔空袭日本”那样的巨大心理效应。意大利空军甚至计划过向美国扔“纸炸弹”,在曼哈顿上空投放传单,煽动意裔美国人发动反政府骚乱。这款轰炸机未及改造完毕投入使用,就因 1943 年意大利宣布投降而幻想破灭,美军成功缴获了还未准备好作战的 P.23 R 轰炸机,这个型号被认为是轴心国众多异想天开的轰炸美国木土计划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款轰炸机。
二战结束后,一切浮华、荣耀、苦难、悲伤皆化作过眼烟云,当人们重新回头审视那段早已尘埃落定的历史,不难发现,轴心国是在经济实力和制造业居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贸然选择了战争。
根据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一书中给出的统计数据,制造业力量方面,以全世界为 100 的指数,那么 1938 年美国占 28.7, 德国占 13.2, 曰本占 3.8, 意大利只占 2.9。同盟国阵营中,除了美国居于绝对优势外,苏联还占 17.6,英国占 9.2。在实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条件下,轴心国还不约而同地妄想,罔顾技术有限和资源紧张的现实,梦想着袭击美国本土。最终德意日的幻想纷纷破灭,沦为历史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