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前 431 年至公元前 404 年之间,整个古希腊世界乃至大半个地中海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就是堪称西方第一场世界大战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虽然这场战争爆发于公元前 5 世纪,但从它的身上,已经可以找到日后世界大战的影子。

提洛同盟----希腊帝国

    当时古希腊世界各国卷入这场世界大战的原因不尽相同。但首要因素是雅典和斯巴达利用各自领导的提洛同盟和伯罗奔尼撒同盟作为自身扩张和争霸工具。两个同盟成员国由于文化、族群不同,原本在彼此之间就有着巨大的敌意,而争夺地中海贸易的主导权,又进一步加深了提洛同盟和伯罗尼撒同盟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两个同盟,尤其是同盟领导者雅典和斯巴达走向正面对抗仅仅是个时 间问题。

但在提洛同盟之初,它是为了反侵略战争而建立的。

提洛岛狮像台阶遗迹,位于今希腊提洛岛。提洛岛位于爱琴海,传说中是阿波罗和阿耳忒弥斯的诞生地,是古希腊著名的圣地,岛上有狄奥尼索斯、波塞冬、赫拉、伊西斯等诸多神庙,公元前 5 世纪成为提洛同盟的大本营,1990 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面对从伊朗高原出发,大兵压境的波斯帝国,希腊人一度结成以斯巴达为首的泛希腊同盟。但这个同盟与已经存在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不同,包含雅典和其他不少爱奥尼亚人城邦。在反波斯的希腊盟邦内部,各城邦基本平等,作为盟主的斯巴达人仅仅是被推举出来作为陆上作战行动的总指挥,同盟的决议需要由各城邦开会讨论决定。

这样的内部结构和行事风格,让习惯了一家独大的斯巴达很不适应。随后在如何保护以米利都为首的小亚细亚爱奥尼亚人城邦的问题上,斯巴达等伯罗奔尼撒城邦希望撤军,而爱奥尼亚人不愿意放弃海外殖民地,结果在针对薛西斯在赫勒斯滂建立长桥的远征行动中,斯巴达人选择了撤退,而雅典军队却领导爱奥尼亚人攻陷了塞斯托。这样一来,爱奥尼亚人认为有必要围绕雅典建立一个新的同盟去对抗波斯人。

    公元前 478 年,亚洲的希腊国家、厄吉那群岛和埃维亚岛诸国在提洛集会,宣布各国拥有共同的朋友和敌人,为此建立同盟。同盟的领导体制与希腊对抗波斯的同盟相似,由同盟会议作为最高权力机构,每年在提洛岛开会。并设立负责使用同盟资金的财政。各国共同负担同盟资金用于建立海军等。在这套体系中,雅典原本也只有一票。

但是,雅典作为提洛同盟最强大的城邦,逐渐控制了这一同盟,变成只有雅典人才能担任同盟财务官。原本同盟成员为了建立海军有船出船,有钱出钱,但因为盟邦金库在提洛岛而海军基地在雅典,所以渐渐地大邵分国家选择缴纳捐款的方式来承担义务。更重要的是,同盟规定在盟国之间只能使用雅典的货币和度量衡体系,各国不能私自铸币。这样一来,雅典与其他提洛同盟国之间的关系就不再平等,变成了提洛同盟各国出钱让雅典建立一支主要由雅典人组成的庞大舰队。

 

刻有向雅典缴纳贡金的提洛同盟城邦名单的石质残片,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提洛同盟原本为对抗波斯而成立。公元前 454 年,雅典将同盟金库从提洛迁往雅典,并将同盟城邦贡金提高了近两倍,将提洛同盟变成由雅典控制的朝贡体系

公元前 466 年,提洛同盟的希俄斯人同意将商业诉讼交由雅典法庭审理,对国内刑事案件雅典有最终审核死刑的权力。公元前 446 年雅典通过镇压卡尔西斯叛乱,夺取了提洛同盟各国的刑事审判权。公元前 454 年,雅典将同盟金库从提洛迁往雅典,然后以筹集战争资金为由,将盟国的捐款或者说贡金提高了近两倍。修昔底德曾写道:“同盟者所缴纳的金钱就是雅典的力量,战争的胜利全靠聪明的裁判和经济的资源。”至此,提洛同盟已经逐渐蜕变为一个由雅典控制的朝贡体系,有些人将其称为“雅典帝国”。

    这样一个不平等的体系,自然会引起各爱奥尼亚人城邦的反对甚至是起义。而在镇压起义过程中,雅典的帝国主义逐渐发展起来。曾帮助过波斯的埃维亚岛城邦卡里斯托成为第一个牺牲者,被雅典以武力纳入提洛同盟。公元前 469 年,雅典在欧里梅战役中大败波斯军队,提洛同盟各国开始叫嚷既然波斯人已经败走,就应该解散盟邦。公元前 466 年纳克索斯提出退盟,随后被雅典镇压。然后萨索斯、埃维亚等地纷纷起来反抗雅典,但无一例外均被雅典击败。

科林斯和雅典正面开战

相比之下,伯罗奔尼撒同盟从开始就是斯巴达单方面与盟国间签署的不怎么平等的协议。伯罗奔尼撒地区的城邦基本是由多利安人建立的,其政治体制是不同于爱奥尼亚人的寡头制。斯巴达作为多利安人城邦中最有实力的一个,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少数斯巴达人对多数国有奴隶希洛人和庇里阿西人的压迫上,这就是所谓“希洛制度”。

这一体系很快被斯巴达扩展到拉科尼亚和美塞尼亚地区,公元前 8 世纪斯巴达征服美塞尼亚。到公元前 6 世纪之前,斯巴达人都处于单纯扩张时期,即通过直接灭国来将被征服居民变为希洛人。到公元前 6 世纪初,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撤北部遭遇了无法击败的忒格亚,首次尝试通过订立不平等条约,规定被击败的国家永远追随斯巴达。到公元前 525 年,斯巴达人已经打通了科林斯地峡,仅有阿尔戈斯和亚该亚等少数区域没有被斯巴达控制。

但在斯巴达主导的伯罗奔撒同盟内部,合约是斯巴达与各个国家单独签订的。盟国的待遇比被直接灭国要好一些,至少保留了独立性和自主权。结果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思维让很多没有被斯巴达击败的希腊国家自愿投到斯巴达门下。斯巴达也根据盟国的实力对其区别对待。最低等的是距离斯巴达较近的小国,这些国家完全处于斯巴达控制下。次等是墨伽拉等“墙头草”。最独立的是底比斯和科林斯等强国,他们基本不受斯巴达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