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 1 月 10 日,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结东,国民党在军事上的颓势已经一目了然。毛泽东早在 1949 年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就已写道:“1949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 1948 年更加伟大的胜利。”明确提出了人民解放军下一阶段任务,那就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以解放军历次大战役的组织效率来看,从睢杞战役结东(1948.7.6) 到打济南(1948.9.16) 准备了 2 个月又 10 天;从济南战役结东(1948.9.24) 到打淮海(1948.11.60) 准备了 1 个月又 12 天。考虑到准海之后江北已经没有大的战斗,单从作战角度考虑,渡江战役准备一两个月足矣。但从准海结束到渡江发起,间隔竟长达 3 个月又10 天
这期间,解放军都在准备什么呢?
战前势态与渡江作战的困难
以 1949 年 1 月中下旬的全国势态来看,虽然“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但从全局而言,国民党的账面资本仍然不可小觑----除仍占有西北、西南、江南的大半壁江山外,国民党在华北还死守着多个重要据点。如山西的太原(1949.4.24)、大同(1949.5.1) 围城战仍在进行中,平汉线中段的安阳(1949.5.6)、新乡(1949.5.5) 还末解放,绥远尚在徘徊观望中(1949,9.19)。青岛仍为美海军驻扎,并有国民党守军数万人(6 月初),且正在为太原围城源不断地提供空运支援。括号内为以上要点的解放或和平通电时间,可见都在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攻占南京之后。
此外,国民党军在西北还有胡宗南和马步芳、马鸿逵等重兵集团近 30 万人。西北野战军虽然屡战皆捷,但还未完全掌握战略主动权,亟须其他战场给予支援。
下图:渡江战役前,解放军某部正在进行战前动员。1949 年 1 月,淮海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委即电告中原、华东两野战军分 5 期进行休整,同时完成渡江作战准备。中央的态度非常明确,无论和谈结果如何,部队一定要过长江,哪怕美国军事干涉也所不惧。
赤壁之战前,周瑜分析曹操渡江作战存在的困难,指出:“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周瑜提出的四大困难,在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一个不落地全部存在----“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除胡宗南与“二马”重兵集团外还有一个迟迟不表态的绥远;“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以长于运动战的步兵与具有海空军优势的国民党军争夺长江天堑控制权;“今又盛寒,马无蒿草”:单是华野在前线吃粮的指战员和民工就有百万之众,一月要消耗 6000 万斤粮食,抓华野后勤的刘瑞龙在 1 月 13 日的日记里挠头:“一百万人到六月底五个月计三亿斤。现有一亿八千万,亏空一亿二千万。”此外,徐州附近严重灾荒,“烧柴很少,很成严重问题,马草也不够”;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从后续作战看,参与渡江作战的三大野战军,因水土不服和炎热气候,都有相当程度的减员,尤以四野减员最为严重。吃饭问题也相当头疼。战士以北方人居多,普遍吃不惯大米,一些炊事员甚至不会做大米饭。15 军军长秦基伟不得不亲自下厨抓着炊事员们示范如何做大米饭,“两尺深的大锅,水加得适当,注意了焖饭的火候,结果米饭上下一色,糯软喷香,战士们都说好吃,连锅巴都吃光了。炊事员们看了示范后,觉得不难,他们努力?下也可以做到。”
下图:渡江战役前,解放军为了熟恶江南环境,正不顾严寒练习水上作战。在渡江战役中,解放军面临着相当多的困难。从后续作战看,参与渡江作战的三大野战军,因水土不服和炎热气候,都产生相当程度的减员,尤以四野减员最为严重
熟读廿四史的毛泽东,对周瑜这段经典分析不能不有所考虑。此外,还有一个周瑜不曾面对的最大不确定因素,那就是----冷战中的两大阵营对解放军渡江作战,或者说对共产党统一中国的态度问题。
我们在 70 年后,回顾既往历史,很容易觉得渡江战役不过投鞭断流,指顾间事,一如西晋之灭东吴、之灭南陈、北宋之灭南唐、清朝之灭南明一样的顺理成章。于是就忽略了那些失败的渡江之役,且不说北魏太武帝盱眙之败、金海陵王采石之败,甚至连近在咫尺的龙潭之役都给无视了。但身临其境的当事人则不然,他们面对着极其复杂的局面,肩负的却是完成统一的伟大事业,无比艰难地迈出大国崛起的第一步。
因此,他们不能不格外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