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重商政策
《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说:“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并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明太祖制定重农抑商国策,此国策到了 16 世纪已严重背离时代潮流。
高拱对重农抑商国策不屑一顾,复出不久,就在朝廷疾呼恤商,为商人所作“陈情表”;在他的主导下,还推出了一系列恤商政策。有学者认为,真正能站在执政地位,将重商恤商见解转变为全国性实际经济政策的,是高拱;高拱关于商人、钱法的论述,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思想的发展水平,而且利商、恤商政策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商业的生存空间,对商业的发展、经济复苏具有实质意义。
改革选拔官员程序,大力肃贪反腐
明朝全国所有文官任用,都由吏部执掌。以往,举凡考察、推升、降调、罢整官员,凭巡按、督抚举荐;吏部的选拔程序,也是由文选司主事、郎中、尚书三人经手。高拱掌吏部后,主持建立人事档案,某官员德,德何如;某官员才,才何如,书诸册。某官员不德,不德何如;某官员不才,不才何如,书诸册。某官员乃所亲见,某官员乃耳闻,某官员何人所荐,书诸册。程序上,也改为吏部官员集体开会研究。按照高拱的话说,经此改革,选拔官员时。“盖光天化日之下,十目十手所共指视。非惟人不得其私,即余有所私,亦不能也。”
高拱掌铨的两年多,选拔了一批干才,迅速扭转了宣大、辽东、两广的局面。史学界公认高拱善用人。他选任的官员,不但在他执政期间立下奇功,还是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的骨干力量。其中张四维为张居正的第一副手;殷正茂先后任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王崇古先后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张学颜先后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
严嵩、徐阶在执政 30 年中,带头贪腐,且一味笼络人心,示恩于百官,对官场贪腐采取姑息纵然态度,导致官场贪腐严重,政以贿成。高拱不仅律己甚严,还致力于肃贪反腐,扭转士风。他执政后,大声疾呼“贪婪无赦”!据专家岳金西统计,高拱主政的两年半时间里,平均每月查办贪腐案 2.13 宗,处理的
知县以上文官,约占全国文官总数的千分之五以上。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高拱在短短两年半间,不仅为明王朝开出新局面,为万历新政打下良好基础;他的思想解放程度、施政理念、政策举措、关键时刻的抉择,又不期然顺应了时代潮流,有望为明王朝开辟出一条新路。
忠诚、干净、担当
有学者设想说:“在十六世纪,白银的大量流入和海外贸易都给帝国提供了转型和改革的机遇,如果帝国因为财政赤字需要增加额外的收入,借此契机同意开海禁,并且扩大户部规模以收税,扩大海军规模以保护和控制海岸线,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则除了供养必要的政府部门人员工资和公务开支,以及海军外,还能有大量盈余。这些盈余投入改善从京师到辽东钱区的后勒,提高明军的战斗力,或者能扭转明末糟糕的边防局势。同时,足够的资金还能够保障西北地区救灾能力,收编农民义军将会更加有效。”
其实,只要仔细研究高拱“先立规模”为一系列主张,开海禁、扩大户部的规模,是高拱明确主张并力推的;而可以借机训练海军保护和控制海岸线,正是高拱决断通海运考虑的因素之一。高拱还力主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实行恤商策;他还改革考核机到,树立养民为先的政绩观。可以说,今日学者提出的中国在当时有可能实转型,同时避免王朝衰亡的条件,高拱都不期然在推行中。所以,高拱果能够继续执政,是有可能赶上世界历史大拐点的时代潮流的,从而有引领中华号航船驶向新航道。
下图:《病榻遗言》,清康熙年间重刻,高拱临终前写了《病榻遗言》4卷,记叙张居正勾结冯保阴夺首辅之位的经过。
高拱又以忠诚、干净、担当著称。明穆宗隆庆皇帝褒扬高拱:精忠贯日,贞介绝尘,以天下为任,赤心报国,正色立朝。当高拱决心抓住契机结束与鞑靼的战争状态时,“举朝为 敌。议论百出,震撼击撞,旁观者危之”,高拱“只知有国,不知有身”,毅然决然独立决断,以担当诠释忠诚。高拱虽生于官宦之家,又身居高位,却始终廉节自守,“家如寒士”,时人谓片纸难入其门。以廉洁者称的海瑞不认同高拱的施政理念,却也说高拱是“清介守贫的宰相”。担当,是高拱作为政治家的最大特色。隆庆三年底,高拱复出,朝廷刚颁发征剿贵州水西的命令,高拱判断“安氏之论”非反叛,应以法律手段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遂力排众议,作出决断;不计自身安危毅然决策,一举结束与鞑靼二二百年战争状态的隆庆和议,更是高拱担当精神的典型写照!
在以遵守祖制、保守内敛著称的明王朝,高拱的超前意识和密集的改革措施,不被他的时代所接受。加之,高拱性格急躁甚至可以说暴躁,这在崇尚翩翩儒者风的官场,近乎另类。因此,他难以持久立足,很快被推翻,而且他的大部分改革措施,也被断然终止。这不仅是高拱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由于以下原因,高拱长期被埋没:一是高拱执政时间短暂;二是有人认为清朝官修《明史》有意压低高拱。高拱以威制外夷的功勋最著,他们猜测清朝以外夷人主中原,所以对高拱事迹讳莫如深,甚至下令毁禁了高拱的《边略》一书,官修史书对高拱也有意压低;三是史观问题,缺乏宏观历史关照,没有把明朝中后期的历史放在社会转型的时空流变中去审视;四是高拱得罪了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王世贞因其父平反一事受阻,认为是高拱从中作梗,对他恨之入骨。在王世贞的历史著作中,对高拱评价很低,而王世贞及其著述在明末清初,具有广泛影响,甚至官修《明史》基本上照抄了王世贞的《高拱传》;五是高拱意识超前、整饬吏治、肃贪反腐,加上性格暴躁,不为同时代的士大夫所接受,说他好话的人不多;六是自民国以来,为了树立张居正,有意压低甚至丑化高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