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渡江作战的战术思路
在战役部署上,国民党的江防方案可谓一塌糊涂。但在战术层面上国民党军倒还有一点思路----至于执行如何,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下图:1949 年,国民党军正在上海外围加固炮兵阵地,背后是国民党军土兵正在建造一个碉堡。不过,渡江战役开始之后,国民党军很快就陷入全线崩溃的境地。无战斗力部队纷纷溃散,有战斗力的部队孤掌难鸣,很快就在大溃逃中被逐一歼灭
1949 年 3 月 9、10 日,第一绥靖区司令官丁治磐在武进召开独立团以上主官会议时,就讲道:“长江天险,并有坚固的江阴要塞,共军想要强渡长江,只有葬身鱼腹,步孙传芳失败之后尘。假如共军要在江阴渡江,一定能达到我们所灭敌人的目的。就是共军渡过江南一二十万人,那也起不了作用,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可以在长江遮断其后续渡江部队,并在战斗发生后一小时左右就可以把我们集结在京沪杭各交通要点的装备优良的部队,利用所有的铁路、公路以及水道迅速运至主要战场,在飞机、兵舰、铁甲车、战车协同作战下运用‘火海战术’将其迅速歼灭。”
京沪杭警舒副总司令李延年在视察第 4 军江防阵地时,也给军长王作华打气称:“如果共军在你们当面渡江,我会马上调两三个军及两个游动炮团来增援你们,放心固守好了。
丁治磐和李延年的这些讲话,清晰地说明了国民党军反渡江作战的战术思路。即充分发扬己方技术兵器方面的优势,积极实施战场阻断,以阻止解放军后续部队陆续渡江;同时利用江南密集的交通网络,快速集结优势兵力,以短促突击的方式压迫已登陆的解放军于江岸沿线并歼灭之。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最终也确实在金门反登陆作战的特殊环境中应验了一回。
但具体到渡江战役,这个战术则几乎没有生效。因为国民党军在制定作战计划时,习惯性地忽略了人的因素。
下图:渡江战役中,国民党军正向上海外围开进,约摄于 1949 年 5 月。按蒋介石和汤恩伯的意图,当时国民党军中央嫡系主力大多集于镇江以东,上游兵力部署毫无重点可言,甚至就连首都南京都防守空虚,最终形成“守上海一座死城”的战略态势
先看“坚固的”江阴要塞。江阴要塞除拥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外,还编有一个炮兵总台(配备重炮及小口径炮 60 门)、一个守备总队(加强步兵团)一个游动炮兵团(战防炮 36 门)以及工兵营和要塞司令部直属部队,总兵力约 1 万人。在江防作战计划中,江阴要塞的任务是东与 123 军衔接,西与 21 军衔接,封锁江面并以重炮支援 21 军在江北的桥头堡。由于江阴江面狭窄,又有要塞的重炮火力支撑,因此国民党军各部都认为解放军从此段江面渡江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解放军偏偏就选中了这段江面。
看看要塞中坚干部的履历就明白了----守备总队队长吴广文是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1948 年 10 月恢复党籍);参谋长梅含章则因反内战在渣滓洞、白公馆坐过牢,经小萝ト头之父宋绮云的帮助,早就“身在曹营心在汉”了。在他们的工作下,炮兵总台台长唐秉琳、游动炮兵团长王德容等人都加入了要塞起义小组。结果渡江战役一发起,要塞官兵就扣押了要塞司令戴戎光,重炮炮弹纷纷落到左邻的 21 军头上。直打得 21 军军长王克俊疑心是不是嫡系王牌 54 军 8 师的阵地出了问题。
那么,“强大”的海军呢?8 兵团司令官刘汝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痛斥了海军有多么不靠谱:“到四月初有一天,防守大通的七十四师师长李益智打电话给我说,在这里的海军林司令跟我们非常要好,他一再想要见见你。我说我正想到大通看看,就决定明天去,顺便看看他。次日坐了四十分钟汽车,又骑了一个半小时马,到了大通。在江边阵地上看了看,就和林某在七十四师师部见面。看他人很精明有学问会讲话,对我很谦虚恭维。叙谈有半小时,很是亲洽。
他一再请我到他舰上去指导参观吃午饭。由于“海军又不属我们指挥,实没有到人家兵舰上参观吃饭的必要”,刘司令便委婉拒绝了林司令的邀请。“过了数日,忽听到林某率舰投“匪”的消息,立时惊出一身冷汗!那天幸末授受他的邀请。倘一大意,冒冒失失,摆摆排场,和李师长上了兵舰,必定了糟了糕。 这位“林某”是谁呢?4 月 23 日率全舰队 25 艘舰艇在南京篱斗山江面起义的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是也。
坚固的要被从内部攻破,海军被策反,就连军队赖以机动的交通网络,也被渗透的解放军和游击队破坏得千疮百孔---这仗打得也太为难国民党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