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柳营中名扬天下
周亚夫时任河内郡守,素有贤名。在河内郡守任上时,相面师许负就跟他说过:“您三年后可以封候,封侯八年后为将相,在大臣中地位独一无二,但再过九年就会饿死啊!”周亚夫完全不以为意,他笑道:“我哥哥已经继承父亲爵位为侯了,如某他死了,他的儿子自然会继立,哪里轮得到我呢?如果我大高大贵了,又怎么会饿死呢?”许负指着他的嘴角说:“您嘴边有纹理入口,这就是饿死的面相啊!”周亚夫完全不以为意,没想到果然被封侯。
公元前 158 年,匈奴大举犯边。汉文帝任命宗正刘礼、祝兹侯徐厉、河内郡守周亚夫三人为将军,统帅军队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来防备匈奴对京城的侵犯。霸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霸水以西的高原上;棘门在陕西咸阳市东北;细柳在今天陕西咸阳市西南,渭河北岸。文帝亲自慰劳军队,从霸上到棘门的军营,文帝御驾都可以长驱而入,刘礼、徐厉也都下马跪拜。而到了周亚夫屯兵的细柳营,文帝在门口就遇到了硬钉子。
原来文帝的先驱部队到达细柳营外,就被周亚夫所属的营门都尉拦下了。营门都尉喝道:“周将军有令:在军中只听将军,不听天子!”之后文帝亲自到达,同样被拦了下来。文帝只能派遣使者拿着符节,诏令周亚夫称皇帝要入军营,周亚夫这才允许文帝入营。文帝军马刚入军营,营门士吏又喝道:“周将军有令:军营中不准骑马奔跑!”于是,文帝也只能让随从拉着马匹的缰绳缓慢行走,终于见到了将军周亚夫。
周亚夫可不像刘礼、徐厉这样卑拐屈膝,而是威风凛凛地对文帝行礼,镇定地说:“穿着盔甲的将士不能下拜,还请允许臣用军礼相见啊!”文帝大为惊奇,也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表示致敬。劳军仪式完成之后,文帝就离开了细柳营。文帝不禁感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之前经过的霸上、棘门军营,就如同儿戏一般,他们的将军不是很容易被袭击俘获吗?至于周亚夫,谁又能侵犯到他呢!”
下图:屈尊劳将,18世纪《帝鉴图说》彩绘插画,描绘汉文帝刘恒慰劳周亚夫军队的情形。先是先驱不得入,之后文帝亲自到达,同样被拦了下来,等到文帝军马刚入军营,又被告知在军中不得驱驰,需按辔徐行,最后见到周亚夫,周又说是介胄之士,不便参拜,以军礼相见。文帝赞叹:周亚夫乃真将军也!
一个月后,匈奴没有进犯长安三支部队也就撤离了。然而周亚夫此次表现让文帝青眼有加,被任命为中尉。中尉负责保卫京城,是非常重要的职务。俸禄为中二千石,在郡守二千石之上。文帝对周亚夫颇为赏识,甚至在临终之际,仍然告诚太子说如果国家有了危急之事,亚夫是可以统帅军队的。”等到景帝即位,又加封周亚夫为车骑将军。车骑将军是不同于外朝的中朝官职,当时主要是体现身份之尊崇,并无具体职事。
汉景帝之时,任用晁错开始削藩。所谓削藩,指的是对诸侯王的的削弱。前文说过,汉高祖对异姓诸侯王不信任,替换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然而随着年代的推移,同姓诸侯王与皇帝的血缘也越来越疏远、关系越来越淡薄。在文帝即位之初,就发生了济北王刘兴居叛乱事件。对此,梁王太傅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治安策”,让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割诸侯王的封地,这样一来每个诸侯国就越来越弱小,中央的权力当然就得到加强。
晁错的方案与贾谊不同,他认为中央与诸侯王关系已经不可调和了。所以不如利用诸侯王犯事的机会,直接削减他们的封国土地,划入中央直辖;尤其是吴王刘濞,可以说是“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在晁错主持的“削藩策”下,楚国、赵国、胶西国相继被削地,等到削到吴国头上时,野心勃勃的吴王刘濞终于振臂一呼,楚王、赵王、胶西王、胶东王、济南王、淄川王均起兵响应,史称“七国之乱”。
平叛七国之乱首功
七国之乱爆发,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吴楚联军一路西进,逼迫梁王刘武退守雌阳(今河南商丘)。汉景帝大惧,连忙诛杀晁错向叛军示好。然而,叛军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此时景帝想起文帝的遗嘱,赶忙升任周亚夫为太尉,作为迎击吴楚叛军的统帅。周亚夫经过对战事初步分析,认为不应该先援助梁国,避免与剽悍的叛车正面冲突,而应该先断绝其粮道。梁王是景帝的爱弟,周亚夫此建议当然有离间骨肉之嫌,然而景帝还是批准了。
下图:周亚夫平七王之乱
等到周亚夫出征时,有个叫赵涉的人建议说,军事行动应当机密,所以不应该走崤山而应该走武关,以防吴王派遣的刺客。周亚夫接受他的意见,到达洛阳后,果然在崤山、渑池之间搜出了吴王的伏兵。之后周亚夫至荥阳与诸将会师,将荥阳交给大将军窦婴留守,自己则率领大军前进。大军抵达淮阳时,遇到周勃老部下邓都尉,邓都尉建议周亚夫屯驻睢阳东北的昌邑,以断绝吴军粮道,等到吴国与梁国拼到粮食消耗殆尽,这时周亚夫就一定能取胜。
邓都尉的建议与周亚夫不谋而合。周亚夫不顾梁国,往东北进入昌邑(今山东巨野),坚守不出。昌邑坐落于梁地与齐地之间,可防止齐地叛军与吴楚联合。梁王得知太尉到达后,天天派遣使者来求助,而周亚夫均不为所动。梁王只好求助于景帝,景帝心软,下诏派遣周亚夫发兵,但周亚夫仍然置之不理。梁王无可奈何,只能与吴楚誓死作战;在这样背水一战的士气激励下,梁国中大夫韩安国和将军张羽数次击败叛军。
同时,周亚夫又派弓高候韩颓当率轻骑出注泗口(今江苏淮安),切断吴军的粮道。韩颓当进军告捷后,周亚夫即派遣大军南下,入下邑(今安微砀山),进一步威胁叛军侧背。吴王见前进不可、腹背受敌,只好转头攻打下邑,希望与汉军主力决战。然而周亚夫仍然坚守不出。有一夜,汉军突然惊乱,士兵互相攻击,一直闹到周亚夫帐下。周亚夫镇定自若,卧床不起,晔变渐渐也就安定了下去。
吴王急于求战,派部分兵力佯攻汉军壁垒东南角,而以主力袭击西北角。这也被周亚夫所识破,周亚夫下令加强西北角防御,叛军又没讨到使宜。最后吴楚联军饥饿不堪,纷纷叛逃,吴王不得不引兵撒退。周亚夫见版军撤退,认为决战时机已剑,率领精兵追击。吴楚联军毫无战斗力被杀得丢盔弃甲,狼狈而走。吴王逃走,楚王自杀,叛军顷刻瓦解。周亚夫一路乘胜追击,吴地尽为汉军占领,并悬赏千金捉拿吴王。吴王逃到东瓯被杀。
其他五王也均被汉军所败,七国之乱结束。七国之乱是汉初一个重要政治事件,代表着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总爆发。如果地方能够战胜中央,分裂将会持续更久;而中央胜了地方,大一统当然也就水到渠成。之后汉景帝借此机会,剥夺了诸侯王、列侯任免官员的权力,这样一来,诸侯王和列侯在封国境内就只有收租而无治民的资格,相当于?个大地主。从此以后,王国相当于郡,侯国相当于县,汉帝国的大一统才基本完成。
周亚夫作为平叛首功,声望大大增加。5 年之后,周亚夫又升任丞相,取得了不亚于父亲当年的功勋和地位。汉初的丞相(相国)一职,作为政府首脑,一直掌握在军功集团手中,在周亚夫之前先后有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审食其、吕产、周勃、灌婴、张苍、申居嘉、陶青等人,非军功列侯一代即为二代。而其中又只有周勃父子是唯一的父子双丞相。可见当时基本形成惯例,非功臣列侯出身的不能担任丞相,爵位先于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