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在长崎投下的原子弹“胖子”的复制模型。该原子弹长约3.25米,直径 1.52 米,重达 4 吨多,使用“内爆式”设计,爆炸威力相当于 2.1 万吨 TNT。1945 年 8 月 9 日,美空军将其在长崎投下,当场造成 22 万人死亡,另有数万人当年死于核辐射带来的疾病。
1945 年 7 月 16 日凌晨 5 时 30 分,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一片空旷的沙漠中一声巨响,代号“瘦子”的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炸,瞬间释放出相当于 2 万吨 TNT 爆炸的能量,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伴随着 6000 度高温,翻腾而起到 3000 米高度。几周后,广岛和长崎相继遭到代号“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轰炸,两座城市都在瞬间被抹掉,4.5 万人和 2.2 万人在核爆当日丧生,更多的人在随后岁月中因核爆和遭受核辐射陆续死去。因此,这两颗原子弹,标志着人类跨入了核战争的时代。
下图:第一次投入实战的原子弹“小男孩”的复制模型。该原子弹长3米,直径 71 厘米,重约 4 吨,使用“枪式”设计,爆炸威力相当于 1.3 万 TNT。1945 年 8 月 6 日,美空军在广岛上空将其投下,当日造成 45 万人死亡,加上核辐射受害者,总计伤亡人数可达 20 万。
柏林危机----核威慑的起点
广岛核爆后,美国短暂垄断了核武器及运载工具。只有美国拥有原子弹。早期原子弹重量、体积都很惊人,只有美国的经过特殊改造的 B-29 重型轰炸机,可以运载并投掷原子弹。战后不久,美国就提出《原子能法令》,禁止与任何国家分亨核技术。英国政府为此曾沮丧地抱怨美国出尔反尔,因为罗斯福战时曾秘密与丘吉尔约定,一度在原子弹研究领域领先的英国,将全面协助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将来美国则会向英国分享“曼哈顿计划”的成果。
二战结束不久,美苏两国因意识形态利现实国家利益的重大分岐,在重建战后世界秩序问题上爆发一连串外交冲突。在四大国分区占领的德国首都柏林,两极对抗达到顶点。柏林虽然被四国分区占领,但该市同时还位于德国苏占区的心脏地带。1948 年 4 月,苏联开始限制柏林的西方占领区与德国西部之间的地面交通,准备用围困手段逼迫西方撤出柏林飞地,东西方阵营在冷战中的第一场重大危机爆发。
鉴于苏联并未封闭西柏林与德国西方占领区之间的空中交通,美国方面联合西方盟国组织“柏林空运”,另一方面,1948 年 7 月,美国高调宣布向英国部署 90 架 B-29 轰炸机,这是冷战中美国第一次向海外部署威慑性军事力量。事实上,当时部署到英国的 B-29 轰炸机没有一架按照“银盘计划”进行过改装,并不具备携带、投放原子弹的能力,英国的空军基地也不具备储存、保养、组装原子弹的能力。杜鲁门决定部署 B-29, 是要向斯大林传递信号,如果苏联试图掐断通往柏林的空中走廊或者采取其他对抗步聚导致柏林危机继续升级,美国将不惜动用核武器。
在柏林危机之前,苏联曾要求分区占领日本,还要求重新划分土耳其、伊朗与苏联的国界线,都被美国以外交照会、安排航母访问等各种形式回绝,柏林危机是美国首次对苏笑明确发出核威慑的暗示。斯大林很快心领神会,柏林危机在美苏对峙到擦枪走火的危机边缘后开始逐步降温。
冷战早期的核战争计划
(下图:1945 年 2 月,波音公司在堪萨斯州成奇托工厂举行第 1000 次 B-29 交付仪式。B-29 超级堡垒轰炸机是四发动机重型螺旋桨战略轰炸机,因其性能卓越而被美军大量应用于对日战略轰炸。二战后期美国将其改装后运载投掷原子弹,美军的两次原子弹轰炸任务,都是用该机型执行的。)
当广岛、长崎核的后果被世界广为所知后,敏锐的战略家已经意认到人类的历史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人类第一次掌握了一种威力大到足以消灭自身的武器。美国在战争末期拥有的武器级核材料只够制作 3 颗原子弹,到 1946 年春才又提纯出足够组装 10 枚原子弹的核材料,随后美国进行了一系列设计复杂的地面、空中、海上、水下核试验以测试核武器性能。同时美国战争计划人员开始认真思考核武器对美国国防的意义。
很多普通公众和政治家、观察家们认为,既然原子弹成力如比强大,美国又居于坐断地位,那么再无必要保持大规模常规武装力量。在这种乐观情绪下,加上迫于政治和舆论压力,五角大楼在二战末期精心考量后削订的军队和国防工业复员计划迅速沦为一纸空文,到 1947 年,美军员额和国防预算的 9 成被裁剪,美军正规军员额被削减到只剩下 150 万人,而苏军至少还保持 400 万规模。据估计,美苏地面部队对比近乎 1:7, 在德国这个冷战对抗最前沿,常规军力平衡严重向苏联倾斜。
柏林危机期间,苏联在苏占区部署了近 150 万军队,包括作战经验丰富的第 3 突击集团军和近卫第 8 集团军,同期美军在西部占领区只有不到 9.1 万人,其中齐装满员、随时保持战备的美军作战部队只有第 1 步兵师 1.2 万人,其他西方盟国的兵力则聊胜于无。美国战争计划人员认为,即便在美保持核垄断地位的情况下,克里姆林宫仍然有可能以常规武装力量推毁西欧。面对常规兵力绝对劣势的现实,美国国防战略高度依赖战略空军及其核武器。
(下图:苏联制造的第一枚原子弹,代号为 RDS-1(西方代号 Joe-1),为类似“胖子“的内爆型原子弹,于 1949 年 8 月 29 日在哈萨克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成功试爆,爆炸当量为 2.2 万吨 TNT。)
1949 年 8 月 28 日,苏联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荒凉的草原上爆炸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美国的核垄断地位被打破,随后苏联也开始大规模试验井部署各类新式核武器。但冷战早期,美国在核武器和运载工具的数量、性能上仍拥有绝对优势。
在美国短暂拥有核垄断地位并在随后保持短暂绝对核优势的时间里,美国战争计划人员设想未来战争时,最流行的观点是,如果苏联对西欧发动常规进攻,苏军有能力迅速击败北约常规部队,西德、低地国家和法国将很快失守,但北约部队有能力守住法国和西班牙边界的比利牛斯山一线。当北约地面部队稳住战线后,美国空军可对苏联工业中心进行核打击,同时,美国能动员起相当于二战时代规模的常规武装力量,最终夺回西欧并挺进莫斯科。
在这段岁月里,美国尽管拥有远远多于苏联的原子弹和重型轰炸机,但双方拥有的核武器数量和威力还远不足以彻底改变战争面貌。大多数军人和学者仍然相信,此时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话,新的大战在许多方面将与二战大体类似。美国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50 年代初的核武器库并不大,当时主要是大约 200 枚 MK3 和 MK4 型核弹,爆炸当量从 3.1 到 4.9 万吨不等。以 50 年代初美国一份典型的核战争计划为例,美国倾向于从一开战就进行大规横战略轰炸,准备用上所有能用的核弹去打击苏联的重要目标清单。
这份清单上的目标除了少数已知苏联核工业基地外,与二战中美军轰炸德国时选择的目标差不多,包括构成苏联战时国民经济主体的生产原材料、武器弹药的工厂和重要交通设施。美国计划在第一轮核打击消耗完所有原子弹库存后,在新一批原子弹生产出来前,将不得不转而使用常规炸弹炸苏联,重复二战时对德国和日本所进行的战略轰炸。
同期苏联刚奋力解决了核武器有无问题,还苦于缺乏实用的运载手段和工具,此时的苏联还谈不上什么完善深刻的核战略与战争计划。苏军钢铁洪流看似威风八面,实则是面对美国的核威慑迫于无奈只能在和平时期按照战时标准勉励维持臃肿庞大的常规武装力量,以吓唬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