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跨入热核时代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冷战中东西方阵营第一场正面对撞冲突在东北亚一隅突然打响。美国首次意识到,核威慑战略尽管可以遏制美苏之间爆发世界大战,但却对遏制苏军并未直接参战的局部战争无能为力。1950 年底中国参战,朝鲜战局发生戏剧性逆转,美军被从鸭绿江赶回三八线,美国国内要求在朝鲜使用核武或者用原子弹轰中国的声音一度甚嚣尘上。当战线在 51 年 7 月基本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参双方围绕一些小山头反复血腥争夺时,美国国内和军内不少人再次呼吁使用战术核弹打击中朝军队扼守的山头,以节省美军军人的流血。

美国军政高层面对这两次舆论压力,最终拒绝考虑动用核武器。首先,当时美国的原子弹库存还很有限,对苏联重要目标发动一波全面打击尚且不够,根本拿不出几颗核弹往中国和朝鲜头上丢;其次,美国认定苏联是主要对手,用原子弹轰炸中国恰好会中了苏联“祸水东引”的调虎离山计,布雷德利所讲的“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敌人”正是指有些人竭力鼓吹的拿原子弹轰炸中国的战争;第三,美国当时的原子弹都是设计来轰炸平坦地形下的城市目标的,美军很怀疑原子弹在朝鲜崎岖的山地爆炸后杀伤效果很有限。而且美国军政高层明白,核技术正在突飞猛进,威力大得惊人的新型核武器可能即将问世。

下图:世界第枚氢弹“迈克”在爆炸中升起的蘑菇云。

氢弹以热核聚变的方式能释放出比原子弹大得多的能量,二战中在“曼哈顿”计划期间,一批科学家就提出了研究氢弹的理论设想。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加速了氢弹研发步伐。1952 年 11 月 1 日,美国第一个代号“迈克”的氢单试验装置在中太平洋的埃尼成托克岛?炸,“迈克”高 6 米,直径 1.8 米,体积相当于一辆大卡车,重达 65 吨,虽然没有什么实战价值,但爆炸威力达到 1040 万吨 TNT 当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 500 倍,实验证明了氢弹理论的正确。但并不具备实战价值。

次年 8 月 12 日,苏联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对苏联来说,这次实验喜忧参半,喜的是苏联抢在美国之前实现了氢弹实用化,苏联爆炸的氢弹体积、重量都不大,重型轰炸机带的动,忧的是这颗氢弹结构设计还不成熟,爆炸当量只有 40 万吨,远远低于理论计算数值。苏联是第一个成功把氢弹实用化的国家。但是其构造缺陷导致爆炸威力过小。

下图:美国的第枚实战型氢弹“幸运城堡”,1954年3月1日在马绍尔群岛中的比基尼岛试验成功,其可被飞机运输投掷。

1954 年 3 月 1 日,美国代号“幸运城堡”的第一颗实用型氢弹在马绍尔群岛中的比基尼岛试验成功。科学家事先预测爆炸当量 600 万吨,实验后实际测得的当量高达 1500 万吨。因为?炸当量远大于预期,距离爆心 200 海里的日本渔船“福龙丸 5 号”上的船员也看到了巨大的蘑菇云,并遭到强烈核辐射伤害。船上的报务员在 6 个月后死去,他是第一个死者,这条船上的船员将在随后的 20 年内陆续死去。“幸运城堡”氢弹向人类清晰地揭示出热核武器这种“末日工具”的可怕。

实验成功后,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科学顾问们向他展示了一张绝密地图,上面标示了这颗氢弹对马绍尔群岛及其周边的破坏有多可怕,为了加深总统的直观感受,科学家们将那张标有核沾染范围的马绍尔群岛地图与同比例尺的美国东部地图重叠起来,向艾森豪威尔演示氢弹的破坏力:如果爆心位于华盛顿特区,而不是比基尼环礁,那么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地区所有居民都将直接暴露在 5000 伦琴核辐射下,所有人将在几分钟内全部死去。即使是 150 英里外的费城,大部分居民也将在一小时内被高强剂量核辐射杀死。在华盛顿以北 225 英里的纽约,50%的居民将在夜幕降临前死亡。再往北,远至美国----加拿大边界以内的居民,都将暴露在 100 伦琴甚至更高剂量的核辐射下,他们遭受的痛苦将类似于“福龙丸 5 号”上的日本渔民。

面对美国在核军备竞赛中的领先地位,苏联一直在急起直追。苏联在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第一颗氢弹也很快试验成功,研发进度远高于美国的预估。但是苏联航空工业严重落后于美国,在运载工具方面远远被美国甩在后面。苏联第一款可以投掷原子弹的重型轰炸机是照抄美国 B-29 的图 4, 但这款轰炸机航程还不足以完成跨越北极的往返飞行,只能发动自杀式的单程突袭去轰炸美国。

20 世纪 50 年代初,苏联研发出第一款喷气重型轰炸机米亚--4“野牛”,但“野牛”的实际最大航程只有 9000 公里,还不足设计航程的一半,苏军对其大失所望,生产数量锐减到 116 架。1956 年,苏军开始装备图-95“熊”式轰炸机,这是苏联第一款真正具备可靠的洲际核轰炸能力的重型轰炸机。美国同期则装备了新型 B-52 轰炸机。

(下图:斯普特尼克1号正在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苏联的轰炸机部队虽然不如美国,但苏联在核武器投放手段上悄悄地另辟蹊径,抢在美国之前于 1957 年 10 月 4 日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 1 号,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这颗卫星直径 580 毫米,重 83.6 千克。这一新闻给美国的震撼不啻“第二次珍珠港袭击”,搭载卫星的运载火箭将卫星成功送到距离地面 900 公里的太空中,这枚运载火箭其实就是洲际弹道导弹,美国很清楚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很快就可以携带核弹头穿越半个地球打击美国境内一切目标。苏联在轰炸机、原子弹、氢弹的竞赛长期落后的状态下,第一次跑在了美国前头。

美国于 1958 年 1 月 31 日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探险者”1 号,但是这颗卫星只有可怜的 8.22 千克,重量、体积都远比苏联的小。美国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某一重要领域竟然落后于苏联。美国官方和民间都出现了一些类似“歇斯底里”的迹象,陷入巨大恐惧,认为苏联在卫星和洲际导弹方面超过了美国,“导弹差距”这个话题被创造出来,赫鲁晓夫还不失时机地对西方记者吹牛,说“苏联的流水线制造导弹就像生产香肠一样”,这番话将全球资本主义阵营吓得要死。

(下图:苏联科学家正在检查斯普特尼克2号的太空舱室。1957年11月3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2号,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在人造卫星搭载生物---小狗莱卡。)

在 1960 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中,所谓“导弹差距”成为喧嚣一时的话题,当坚称美国在弹道导弹方面落后于苏联的肯尼迪入主白宫后,才发现原来美国在包括弹道导弹在内的核武器方面,对苏联一直拥有压倒性优势。苏联虽然抢先美国发射了人造卫星,但苏联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 SS6, 在 1960-1961 年才真正装备部队,这是种体积巨大且难以操作的液体推进剂导弹,要提前 20 个小时加注燃料为发射做准备,这款导弹不很成熟,总共只部署了不超过 6 枚。

也许是为了加深美国人的印象,赫鲁晓夫不但用人造卫星吓唬美国,还搞了次人类历史上威力最大的氢弹试验以震慑华盛顿。苏共政治局决定在北极的新地岛试验场进行一次核爆当量为 1 亿吨的氢弹试验,科学家进行仔细计算后方发现,1 颗 1 亿吨当量的氢弹,爆炸杀伤半径为 1000 公里,而距离新地岛 750 公里就分布有城市和人口密集分布区,即便幅员辽闹、地广人稀的苏联也找不出适合爆炸这么大当量的无人地区做试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