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下图:北京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及碑亭,建成于嘉靖十一年(1532) 的北京历代帝王庙是明清皇家祭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场所,正殿景德崇圣殿享受着最高规格的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拥有珍贵的 60 根金丝楠木立柱,殿内供奉有 188 位历代帝王的神牌,这里是中国唯一的历代帝王祭祀场所。

西起阜成门立交桥,东到西四十字路口的阜成门内大街,全长不到 1.5 公里,道路两侧,分布众多古迹,涵盖元明清各朝,时间跨度 700 多年。这儿什么都有,有建于元朝的妙应寺白塔,有清代古建筑广济寺,有夹在两寺之间,兴于明清的历代帝王庙(位于阜成门内大街 131 号)。庙里有红墙,有黄琉璃瓦,有碑亭,虽不似紫禁城般金碧辉煌,“红墙宫里万重门”,却有着隐秘于市井中的生机,几百年来,凝聚着宗教祭祀、建筑艺术的文脉。

可能大多数人对历代帝王庙还很陌生。在北京广为流传的一首歌谣,“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说的就是它。它与孔庙、太庙合称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却不似后两庙知名度高,是小众路线中的秘境,容易被忽略的清静之处。虽然它供奉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历代帝王,享受最高规格的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拥有珍贵的 60 根金丝楠木立柱,集明清两代建筑精华于一身,但民国后另作他用令其一度面目全非,直到 2004 年,在一系列修缮后,长年紧闭的大门才终于打开。如今历代帝王庙因“建筑构件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再度闭门,预计 2020 年修缮完成后重新开放,如此低曝光率想要跻身热门景点也很难。

建庙乃朱元璋首创之举

    事实上,朱元璋当年起意建历代帝王庙时,压根就没有想过帝王庙的大门会对平民敞开。对他来说,祭祀三皇五帝等先代帝王的重要性,与祭祀宗族祖先无异,是对其帝王身份和政权合法性、正统性的肯定,只有皇帝或是其特派人选才能担此重任。

 

右图:历代帝王庙东燎炉,绿色琉璃制,2004 年复建,用于焚烧祭祀历代帝王的祝文、神帛等

虽然祭祀帝王的传统由来已久,从秦始皇公元前 210 年望祀虞舜于九嶷山,祭大禹于会稽,到汉章帝元和年间遣使祀帝尧于济阴,再到唐玄宗天宝七年在京城长安为三皇五帝、周武王、汉高祖分别建庙行祭祀之礼,千年来皇帝们对前代帝王的崇祀没有间断,祭祀地点或是在其陵庙前,或是在其“肇迹之处”,没有人像朱元璋那样把先代帝王们集中在一个地方(首都南京),放置

在“历代帝王庙”中行集中祭祀之礼,这算得上是朱元璋的一大开创之举。

既然是首创,前任那么多皇帝,该祭祀谁,不该祭祀谁,怎么为他们排列座位,应当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举行,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朱元璋的原则是,历代帝王开基创业,有功生民者,应当一并祭祀,既重“一统“,又重“功德”,比如三皇五帝、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唐太宗、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应当被列入祭祀名单,而功德有亏的秦始皇赢政和晋武帝司马炎不在考虑范围。后来,朱元璋又认为周文王、唐高祖与创业之君定位不符,“以周文王终守臣服,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为由,将二者撤出,另增祀隋文帝,洪武二十一年(1388) 又“去隋文帝”,如此反复,明初历代帝王庙祀十六帝的局面才最终定型。

下图:景德崇圣殿内供奉的夏商帝王的神位。清顺治年间,入祀帝王庙的先代帝王仅有 21 位,商王武丁、太戊尚未入祀,至康熙六十一年,历代帝王庙增加了夏启、商王武丁、太戊、周成王、汉文帝等帝王的牌位,入祀帝王人数从原来的 21 位增至 164 位。

帝王人选确定后,接下来就是排座位,谁占 C 位?礼部最初所拟方案是,应与供奉的祖先灵位排位类似,“为正殿五间,以为五室,中一室以居三皇,东一室以居五帝,西室以居夏禹、商汤、周文王,又东一室以居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以居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朱元璋表示赞同。三皇占 C 位是无疑的,东西两侧大致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五帝、夏禹、商汤等,个别位置因人选更改有少数变动。

洪武七年(1374),位于南京城中部,鸡鸣山南侧的历代帝王庙正式落成。八月,朱元璋亲临致祭,正殿入祀的帝王们均被塑成衮冕(着礼服礼冠)坐像,伏羲、神农时代太过久远,不必加冕服。相传,朱元璋在元世祖塑像前行礼时,元世祖面带泪痕,朱与之说道,“你失掉的天下,是你漠北草原本来就没有的,我取得的天下,是中原自古以来就有的,你有什么遗憾呢?”塑像上的眼泪即刻消失。这段出自明《帝京景物略》的戏说,从侧面证实了朱元璋建立历代帝王庙,以示承继元朝以来大统意义之所在----通过一场政治作秀宣示政权的正统性。

此后 15 年间,朱元璋倾其所力大杀功臣,历代帝王庙里只有帝王,没有名臣。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 五月,不幸被火灾焚毁的历代帝王庙重建竣工,朱元璋才选取 37 名历代名臣,如伊尹、张良、萧何、曹参、陈平、诸葛亮、房玄龄、韩世忠、岳飞等人的神位,从祀东西配殿。至此,历代帝王庙祭祀格局和每年春秋仲月上旬甲日致祭的制度,确定下来。

嘉靖为何拿掉元世祖

   朱棣迁都北京后,对历代帝王的祭祀要么传制由南京太常寺负责,要么安排在故宫的文华殿,或是北京的郊坛,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百余年。可对热衷于礼制改革的嘉靖皇帝来说,南京历代帝王庙遥远,不便前往亲祭,在北京郊坛祭祀历代帝王,又不够正式;再加上他自嘉靖九年(1530) 起将原来的天地合祀改为天地分祀,于属丘(天坛)从祀天神,方丘(地坛)从祀地?,而历代帝王属人鬼,与天神、地?不搭,又不能与风云、雷雨、五岳等列为一类。

思前想后,明世宗干脆下令效仿南京祖宗之制,在都城北京择地修建新的历代帝王庙,地点选在阜成门内大街的保安寺旧址,庙制基本照搬,只是历代帝王的塑像被神牌所代替。嘉靖十一年(1532) 夏,北京历代帝王庙建成,八月,嘉靖帝亲临致祭,出发前一天还不忘去太庙告知诸位先祖,历代帝王庙换地了,此后对历代帝王的祭祀于北京历代帝王庙进行。南京历代帝王庙在清代被彻底毁弃后。北京历代帝王庙成为全国绝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