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剑诞生记
原国民革命军将领中,鲜有人对中正剑留下专门的回忆,主要是因为这种剑在当时远没有今天被艺术作品渲染的那么稀有和珍贵,自 1934 年到 1945 年抗战胜利,这种短剑佩发相当普遍,甚至今天仍健在的黄埔老人中,还有人留有此剑,大家习以为常,算不得稀罕物。不过对于亲自见证中正剑涎生的黄埔学生,这柄短剑则有特殊意义。黄埔军校第九期交通科的吴赞荣是为数不多见证黄埔毕业佩剑诞生的人,他于 1988 年撰文回忆了中正剑生产的全过程。
自庐山军官训练团毕业纪念品“军人魂”短剑横空出世后,很快引起黄埔军校学生的注意。1934 年元且,黄埔九期的学生即将毕业,为筹备毕业活动,由各队选出同学代表,并从中产生了筹备委员会,专门负责同学录的汇编、印刷等工作。当时吴赞荣就是委员会中的一员,根据他撰写的回忆,筹备会的学生们“为了向校长表示我们九期全体同学毕业后为党国事业‘不成功,便成仁’的忠心,我们向校方提出制作‘军人魂’佩剑的建议”。经请示,当即得到蒋介石的批准。也就是说剑身上铭刻的“成功”与“成仁”,并非如传说中要介石对学生的要求,而是学生们要向校长表决心。
中正剑诞生过程可请百家争鸣,筹委会开始在同学中证集佩剑的式样。黄埔生们非常通跃。提出的式样五花八门,甚至有人建议山寨日本军刀。也有不少学生为展剑设计形制和图案,如孙克昌就曾精心设计过一种佩剑的图案,但未被采用。最后被选定的是蔡文治、哈多文这两位黄埔生所设计的形制,也就是不久后出炉的小巧玲珑式样之短剑。
1934 年 2 月,校方派吴赞荣和门丰从南京赶赴北平永丰军装厂制作佩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制作出 654 把佩剑,没想到运回南京途中竟受到阻挠。据吴赞荣回忆,就在他们定制的这批中正剑即将启运之时,时任东北宪兵副司令兼北平警备司令的邵文凯拦下了他们,对他们说:“这种刀子:开刃后就是武器,不能启运,要扣下来。”吴赞荣十分焦急,大概是急中生智,于是假传“圣旨”说:“这批‘军人魂’佩剑,是委员长赠给我们黄埔九期毕业同学的纪念品,毕业典礼大会上就要发给佩戴,误了日期你要承担责任!”没想到这一番说辞竟把邵文凯给唬住了,吴回忆说:“他拿起那闪闪发亮的佩剑,看到铜剑柄上一面刻着‘成功成仁’,一面刻着‘蒋中正赠’ 的字样之后,不但同意启运,还给予了特别照顾,把这批佩剑附挂在平----沪特快列车上。”
下图:抗战时期,蒋介石与罗卓英(二排右四)、白崇禧(二排右三)、胡宗南(二排右二)、钱大钧(二排右一)等高级将领合影。可以清楚看到胡宗南和白崇禧腰间佩戴有军人短剑
1934 年 6 月 16 日,时逢黄埔军校十周年校庆。位于南京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举行盛大纪念仪式,胡宗南、关麟征、宋希濂、黄杰四名黄埔一期生也作为学生毕业生代表,向蒋介石献上一座精致铜鼎。6 月 18 日举行的扩大纪念会上,蒋介石做了演讲后,出现了一个自黄埔建校以来前所未有的节目----赠剑,受赠者为黄埔军校前期师生,剑柄上刻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立十周年纪念”字样,很有纪念意义。
不过严格说起来,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军人魂”短剑和黄埔军校十周年纪念佩剑都不能算是毕业佩剑,黄埔九期的 654 名毕业生才是真正首批中正剑(毕业佩剑)的获得者。6 月 26 日,黄埔军校第 9 期生毕业,蒋介石在毕业典礼上亲自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证章,同时颁发了剑柄刻有“军校九期生佩”字样的毕业佩剑,剑柄另一面刻有“校长蒋中正赠”六个字,真正的黄埔中正剑从这期才开始颁发的。民国名将大多出自黄埔七期之前,第九期因毕业较晚,很难在大陆时期就成为高级将领,不过却出过两位著名的飞将军,他们是刘粹刚和李桂丹,两人从黄埔毕业后又被选入笕桥航校学习飞行,抗战爆发后与日本陆海军航空队鏖战长空,战功赫赫,位列中国空军“四大天王”,先后壮烈殉国。
走向制式化的佩剑
黄埔九期生毕业典礼颁发毕业佩剑可谓开黄埔中正剑之先河,到了黄埔十期生毕业时,短剑形制已规范化,剑柄工艺比九期剑有所提升,镌有梅花图案,文字也较多。以藏家李学峰收藏的一把黄埔十期剑为例,剑柄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第一总队”的两行小字和“毕业纪念”四个大字,可知镌字内容已具体到总队。黄埔十期生分两个总队,第一总队于 1936 年 6 月毕业,第二总队于 1937 年 1 月毕业,共计 1561 人。这期黄埔生毕业后不久,全面抗战就爆发了。
下图:1945 年 9 月 9 日,南京受降典礼。侵华日军将领冈村宁次的代表小林浅三郎递交降书给中方代表何应钦。可以清楚地看到何应钦腰间的“中正剑”
黄埔十期的中正剑开始制式化与 1936 年 I 月 20 曰公布的《陆军服制条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该条例中,“短剑”一章对于军人佩剑做出明确规定:全长三十九公分(39 厘米),剑柄长十一公分二公厘(11.2 厘米),护手厚三公厘(0.3 厘米),鞘长二十七公分五公厘(27.5 厘米),剑柄宽三公分(3 厘米),鞘口宽三公分(3 厘米),尾宽二公分二公厘(2.2 厘米),剑柄用玳瑁制柄之两面,中央及顶上均包铜镀金,平镌梅花纹,玳瑁部分箍以斜行金线,护手亦铜制镀金不镌梅花纹。鞘身为白色镀镍,但鞘口及鞘尾均包铜镀金,平镌梅花纹。三公分二公厘(3.2 厘米),鞘尾包铜长六公分(6 厘米),剑刃长二十六公分(26 厘米),剑柄与剑鞘相接处置弹簧开关一。短剑用插袋佩挂。插袋以深绛黄色细皮两层制之,袋口上面两边缀小皮带一条,两带端均具复扣针及针孔系于武装带左侧之下。
条例中的短剑并非特指黄埔生毕业短剑,而是规范所有国民革命军军人的佩剑制式,但黄埔生作为“天子门生”,颁发的佩剑自然要起到模范作用,严格按照条例中的规定制作。黄埔十一期是抗战全面爆发后毕业的首批学生,也是南京时代的最后一期获得中正剑的学生。第一总队毕业于淞沪会战激烈之时,南京上空也时刻被口军飞机袭扰,中央军校则是日军重点轰炸的目标之一,第十一期学生不得不在漫天烽火中提前毕业。
为了躲避轰炸,8 月 20 日午夜,第十一期学生接到命令,夜晚行军抵达南京郊外的灵谷寺举行毕业典礼,蒋介石也亲到现场。没想到当晚日机又来轰炸,南京城内外人心惶惶,直到凌晨 4 时警报才解除,蒋介石在漫天烽火中对十一期学生进行毕业训话,并亲自颁授第十期第一总队毕业佩剑,故而这一期的中正剑有着特殊的意义。值得铭记的是,黄埔十一期第一总队 605 名学生匆匆毕业后,即刻投入了上海前线参战,他们中有很多人都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中献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