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央军校西迁,第十二期学生于 1938 年 2 月在西迁途中的武昌左旗营房举行毕业典礼;第十三期学生也是在举国大迁徙的过程中完成毕业的。相比前期,第十三期佩剑上所刻的字不再具体到总队,直接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三期毕业纪念”。专事收藏黄埔文物的藏家李学峰认为:“第十三期学生短剑,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该期为军校南京时期的终结代表,是大规模扩招前如珍禽异兽般稀少的黄埔学生的最后一群,十三期以后黄埔生开始激增。短剑亦以该期划界,此前为珍贵,此后为平常。”
因军服改制而走向消亡
黄埔十四期是扩招后的首批学生,从这一期开始,各分校设立学生总队,毕业生是之前的数倍之多。毕业于 1940 年 7 月的黄埔十五期则是扩招后备受青睐的一期学生,据说蒋介石曾三次从陪都重庆来到成都总校看望这期学生。毕业之前,美国米高梅电影厂到军校拍摄纪录片,学生一律穿上皮靴或马靴,戴德式 M35 盔,队职干部则着毛料军装,脚蹬马靴,腰间挎马刀或中正剑,飒爽英姿都被美国人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黄埔十六期的毕业典礼同样特别,据该期学生王业琛回忆,毕业当天不仅校长蒋介石亲自来训话,宋家三姐妹也莅临现场。王业琛回忆当天盛况:“检阅台上,三位夫人并肩而立,一色服饰,同样装扮,远远望去,简直无法分清三人面容,直到阅兵仪式完毕,我有幸以本总队学术科毕业考试成绩获列全总队第一名的殊荣,被指定为学生代表,正步走向检阅台前,代表全总队一千多毕业同学,接受校长颁发毕业证书和赠授佩剑时,三位夫人近在咫尺,这才清晰获睹她们雍容优雅的奕奕风采,华贵中透着慈祥,给人以十分可敬可亲的印象。”
下图:左为黄埔军校毕业佩剑,剑柄背面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五期第六总队毕业纪念”;右为当年将介石庐山集训时制授的短剑,剑柄正面刻“团长蒋中正赠”。现藏洛阳周氏银器博物馆
有意思的是,从第十六期开始,黄埔中正剑有一个明显改变,即剑柄上的标准字样多由“校长蒋中正赠”改为“校长蒋中正授”,只有少数佩剑还是“赠”字。这期之后的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期,“授”字剑逐渐取代了“赠”字剑。
黄埔二十期之后,随着抗战胜利,军服改制,由原先系皮制武装带的军服改为系布腰带的“美式军服”,对这两种军服稍有印象的人都知道,新式军服已经没有地方可以佩挂短剑,黄埔中正剑也因此停发。最后一期获得中正剑的学生是第二十一期第六大队,但此时已无法佩戴,只有纪念意义了,而早于第六大队毕业的二十一期步兵三大队学生却压根没有获得佩剑,据该大队第九中队的学生吴靖宇回忆说,1947 年 12 月的毕业典礼上,蒋介石亲自到场进行训话,其中专门提及佩剑一事-----“最后他着重说明,历期毕业学生都由蒋校长赠予柄上镌有‘不成功,则成仁’字样的佩剑,现在因为军队服装有改变,武装带已经取消,所以不再给毕业生送佩剑了,但仍希望全体毕业同学,牢记蒋校长的教诲,身体力行,保持和发扬黄埔精神。”
中正剑在走向消亡的前夕曾一度大放异彩,那就是 1945 年 9 月 9 日在南京举行的受降典礼。当时军服还未大规模换装,武装带普遍存在,到场的国民革命军官长被要求一律着正装,佩戴短剑,例如何应饮接受冈村宁次的代表小林浅三郎递交降书的那张著名照片上,就能清楚看到他腰问悬挂的短剑。
军人佩剑哪家强
黄埔毕业纪念短剑从诞生到消亡的历史前文已详述,接下来简单谈谈广义上的中正剑。回到最初的话题,台湾电影《英烈千秋》中的主角张自忠出身西北军,大陆电影《佩剑将军》主角张克侠是保定生,而受降典礼上佩剑的何应钦也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这些非黄埔毕业生出身的将领又如何佩戴中正剑呢?
答案很简单:这种广义上的中正剑更不稀奇,当时几乎所有军官都有佩戴。佩剑来源有几种,第一,军人自己定制配备。这从 1937 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训令《军事委员会关于修正陆海空军军官佐员生佩剑赠剑办法训令》中有案可查:“着军常服时佩戴之。一律自备,公家概不得发给,委员长特予赠给者不在此限。”此外在 1936 年的《陆军服制条例》中不仅对短剑尺寸做出规定,还有配图,短剑形制与黄埔毕业佩剑一样,不过剑柄上没有镌字,而是三朵梅花图案,这种剑又被称为“梅花剑”,在当时军中最为普遍。
第二,各地军阀效仿赠剑之风,大到刘湘、韩复渠、刘文辉等地方实力派头目,小到一个师长都会给自己的部属颁授短剑,这类“中正剑”实际上与蒋介石已经没有关系了,因此在藏界也被称为“亚中正剑”。 第三,黄埔各分校也有颁发佩剑。抗战期间,黄埔分校遍布南北,但毕业颁剑则有的学校有,有的学校无,所颁短剑形制也与成都总校的有区别。此外,黄埔生之间也出现过定制短剑馈赠的现象,例如第九期学生就曾给他们一期的学长邓文仪定制过一把短剑,剑柄一面镌刻“雪冰学长留念”(邓文仪字雪冰),另一一面刻“第九期学生敬赠”。
除了陆军之外,民国空军也有属于自己的“中正剑”,正式的名称应该叫鹦鹉剑,因其剑柄上有一只铜铸的鹰而得名。如同空军相比其他军种优厚的待遇,鹦鹉剑的制作水平也是民国时期各类军人短剑中的佼佼者,同时,因空军几乎为抗战而生,佩剑也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剑上刻有“国土未复,军人之耻”之字样。
总体而言,民国军人佩剑样式五花八门,既有公发亦有私赠,正如当时的制服一样混乱,很难面面俱到地详解。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正剑”并非正式名称,而是后人约定俗成的叫法。1982 年电影《佩剑将军》上映,共中有蒋介石赠剑给张克侠的桥段,剑盒上大书“中正剑”三个大字,从此“中正剑”之名广为流传。也正是在《佩剑将军》播出后,古玩市场上忽然出现了大批所谓的“中正剑”,这些伪剑款式和题字千奇百怪,有所谓黄埔一期、二期、三期等各种毕业佩剑,也有“蒋介石赠”“蒋介石送”等牛头不对马嘴的刻字,甚至还有些伪剑简单粗暴,直接在剑身上大书“中正剑”三字。实际上《佩剑将军》中赠剑的桥段纯属虚构,因为那时是 1948 年,军服已改制,短剑早已不再颁发。
当然,历史上的张克侠、张自忠肯定是悬挂佩剑的,只是时间会更早一些,而他们佩戴的更可能是当时在国民革命军中极为普遍的“梅花剑”。
(参考资料:第二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料汇编,陆军服制条例》;吴赞荣《黄埔军校“军人魂”佩剑产生的经过》(石河子文史资料第 2 辑,P147);李学峰《黄埔军校文物收藏手记》;吴文《披肝沥胆指迷津----忆军代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