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所谓盛衰无常,步入全盛时期的各希腊城邦鬼使神差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一场自相残杀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之中。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是城邦时代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古希腊文明因之也开始步入迟暮之年。不过,正当此时,希腊的文明之花却恰恰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浓艳之期。马其顿,这个血统存疑的北来“养子”,却成了“希腊化”这个伟大时代的揭幕者。

文明与野蛮之间

如同上古时的中原人一样,古代希腊人也将世界上的各色人等两分为“自我”与“他者”,但又不像古代的中原人那样根据地理位置细致地区分出“北狄、西戎、南蛮、东夷”,希腊人的处理方式显得异常筒洁:除了希腊人,就是野蛮人(“蛮族”,古希腊语 β papas)。

      位于今天北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的腓力二世像,总高度达29米

不过,世上之事往往不是这么简单,在“黑”与“白”之间经常存在着一个“灰色地带”,位于希腊北方的马其顿正好就处在这么一个令人尴尬的位置。大约在公元前 1000 年左右,北方的雅利安人向南迁徙。一个被称为马其德尼的多利安部落来到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山地,占领了原住居民的山寨,并与其混血。公元前 800 年左右,他们开始自称马其顿人。到了公元前 5 世纪,他们的国王佩尔狄卡斯一世及其后继者们逐步向东、向南推进,形成了一个西邻阿尔巴尼亚山脉、东接罗多彼山地、北靠歇亚山脉、东南临爱琴海的世袭王国。

多利安人是古希腊人的主要部落之一,因此马其顿人也讲希腊语。另外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其顿人与同属多利安人后裔的斯巴达人还算是亲戚。可是马其顿人与希腊人在生活方式上却有着相当大的不同。“希腊是一个,城邦却有很多。”希腊人珍视自己小国寡民的传统,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曾经提出,只有父母拥有合法婚姻并且都是雅典人的人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不像希腊人一样生活在城邦当中,马其顿人是君主统治下的臣民----偏偏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君主制通常与蛮族人(比如波斯人)相关联。于是马其顿人的“希腊”身份就变得颇有争议。

当时的马其顿人是希腊人还是蛮族?这是一个连希腊人自己都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雅典的伟大雄辩家狄摩西尼就曾攻击腓力二世(马其顿国王,前 359 年一前 336 年在位)“不仅不是一个希腊人,而且也不是希腊人的亲戚,甚至都不能说是来自一个好地方的蛮族人,而是一个马其顿害人精”。与其相反,另一位演说家伊索克拉底不但承认腓力是“赫拉克勒斯的后裔之一”,还向这位马其顿国王发出动听的呼吁:“把整个希腊视为自己的祖国,像你的祖先一样。”

这就说明,至少在一部分古希腊人眼里,马其顿人仍然(勉强)算得上是“希腊人”。当代但凡涉及古马其顿的书籍都把它纳入古希腊历史范畴加以叙述的做法,亦源出于此。

马其顿方阵

    实事求是地说,直到公元前 4 世纪前期,马其顿在希腊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仍然无足轻重。这个国家兴起之快是历史上少有的,它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蛮族小邦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大国,只用了 20 多年的时间。这一方面是由于希腊文明的培育,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马其顿出了位伟大人物,也就是腓力二世。几乎可以断言,没有腓力二世就没有马其顿的崛起。

腓力二世年少时,曾经作为人质在底比斯住了几年。他虽来自马其顿这种一个希腊人眼中的半开化地区,却十分聪明伶俐,又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得到伊巴密浓达的喜爱,让他住在自己家里,做自己的贴身护卫。这位伊巴密浓达是何许人也?他是底比斯民主派的领袖,更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凭借一己之力将底比斯送上了希腊霸主的宝座。

与其他希腊城邦一样,斯巴达陆军的核心同样也是重步兵方阵。斯巴达的指挥官总是把方队的主力布置在右路。它往往能首先突破敌人的防线,长驱直入。而伊巴密浓达找到了在战场上打败斯巴达人的办法:他创造出了崭新的楔形阵势----重步兵方阵左翼的纵向人数增加到超常规的 15 人。公元前 371 年,在中希腊的留克特拉城,伊巴密浓达指挥底比斯军队的加强的一翼(左翼)猛攻斯巴达军的右翼,打得敌人溃不成军。斯巴达军的最强的右翼被打垮,其余部队便在底比斯军队的中路和右路军的攻击下,闻风而逃。战斗结束,斯巴达国王和过半的战士战死了。不可一世的常胜不败的斯巴达陆军被打败了,斯巴达的显赫声誉也随之一落千丈。

 

      马其顿方阵示意图。马其顿方阵是仿照希腊方阵组建的,但腓力二世对其做了重大改进,特别是引入了长度可达 2 到 6 米的萨里沙长矛(Sarisa)。这种长矛由韧且弹性的山茱萸木制成,枪尖即有 50 厘米左右,尾部另装有铜钉以保持长矛重心平衡,在枪尖折断时还可以迅速用枪尾继续作战

在某种程度上说,腓力二世正是伊巴密浓达战术思想的继承者。在底比斯充当伊巴密浓达贴身卫士的经历让腓力二世对底比斯方阵有所了解。在成为马其顿国王(公元前 359 年)后,23 岁的腓力二世便开始对马其顿进行军事改革,创建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战争机器----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是仿照希腊方阵组建的。不过它的纵深多达 16 人。构成方阵的重装步兵的武器是双手操作的萨里沙长矛,其长度逐渐增加,从 2 米到 6 米。在即将进入战斗中,前几排的战士平持长矛,冲向敌军,其势不可阻挡。古罗马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前 200 一前 118 年)直截了当地说,“没有任何东西能承受这种方阵。持剑的罗马人自己不可能砍倒一个人,也不可能冲破瞬间泰山压顶的十支矛锋”。在战场上亲眼见过马其顿方阵的罗马将军文米留斯·保罗斯也承认,他一见到“密密层层向前伸出的长矛阵势,顿时就吓得魂不附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