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从这样的学校走出的娜拉们,轻易不会再回归传统家庭。比如曾任爱国女学女子军事团团长的曾季肃,出身清朝官室人家,她的大哥是《孽海花》作者曾朴。家里知道曾季肃自小心高气傲,精心为她挑选了接受西方教育的留学生嵇洛如为夫婿。可曾季肃不愿在深宅大院当太太,婚后给丈夫另娶一房作“替身”,自己离家出走去上海爱国女学读书。1925 年,已经 36 岁的曾季肃带着一双年幼的儿女报考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大规定只收未婚女子,曾季肃上书校长吴贻芳表达自已迫切的求学愿望,打动吴贻芳将她破格录取。毕业后,曾季肃创办了南屏女中。

下图:1907 年,上海爱国女学校的学生们正在表演哑铃操。1902 年,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发起创办爱国女学校,希望以此提高女子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觉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晚清民初,涌现了一大批此类女校,注重对女生进行爱国、民权、尚武的价值观教育

在爱国女学兼任教员并参与辛亥革命的林宗素,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即谒见孙中山,要求他承认女子有完全参政权,孙中山激动地大为赞许。一腔热血手无寸铁的孙中山,签下的空头支票不只这一张。
  

章太炎责怪孙中山不该片言许可某一女子的一语要求。1912 年 3 月 17 日《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宗教、阶级之区别”,没提性别平等这一条。当时女子参政仍是大大超出许多社会名流的人生经验。此后一年间,林宗素和在辛亥革命中出生人死的唐群英等女士,多次请愿示威争取参政权。在同盟会改组国民党的大会上,新党纲中仍无“男女平权”条文,唐群英一怒之下冲上主席台掌掴宋教仁。最后,孙中山写信给唐群英劝慰她,不如先通过提倡教育、普及知识的方式来大力发展女子团体,然后再来与男子争权。心 灰意冷的唐群英后半生变卖家产办女学,通过教育促使更多女性觉醒。

才女起步几乎必读师范

中华民国成立后,社会观念日新月异,办女学逐渐成为一件时尚的、进步的事情,地方官员也多给予支持。有经济条件的家庭基本都有让女孩上学读书的觉悟,但大部分中产甚至富裕家庭顶多供女孩读完小学,稍微进步一些的才会让读中学。所谓中学基本就是师范学校而不是学科完全的普通中学,当时政府主推女子师范教育,以便为女学输送教师。

下图:1912 年 12 月 27 日,孙中山(中)在上海松江清华女校与师生合影。孙中山主张通过提倡教育、普及知识的方式来大力发展女子团体,最终实现男女平权。在松江清华女校,他发表演说,痛斥几千年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摧残迫害,盛赞松江教育界推广女子教育

因此,当我们翻阅民国那些著名才女的履历时,无论她们后来是什么专业和职业,早年求学经历大多会有与其画风不符的“师范”,大多数人还有在小学任教的工作经历。如物理学家吴健雄,作家苏雪林、庐隐、冰心,律师史良,医生林巧稚等。如果不是多重因素促成她们深造,她们也会和民国大多数受过教育的女性一样,在地方小学教书一辈子。

读完师范怎么办?其实很多女生还没毕业家里就会着手安排婚事了,就像在《金粉世家 X 情深深雨蒙蒙》等电视剧里看到的,女主角的同学往往中学辍学举行婚礼。

张幼仪 15 岁嫁给徐志摩时,也是从江苏省立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辍学。张幼仪可不是徐志摩所说的“乡下土包子”,张家是江苏宝山世家大族,兄妹 12 人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古书与新学并重。她的二哥张君励是宪法学家,四哥张公权是金融家,曾任中国银行副总裁。张幼仪 13 岁时,张公权就为妹妹物色了徐志摩订下婚事,结婚时六哥亲自去欧洲采购嫁妆。1913 年,在这样实力和视野的家庭里,女孩最重要的事还是早点嫁人。“幸亏”没几年张幼仪就被徐志摩抛弃,她重拾书本刻苦学习德语和各种新知,成为成功的银行家并开办时装公司。

深造免不了“拼爹”

    “五四”之前,女生读完师范基本就是两条路,当小学老师和嫁人。大学男女同校还是天方夜谭,女生能上的大学只有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金陵女大、福州华南女子大学 3 所教会学校,直到 1919 年才出现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大学----北京女子师范。1922- 1923 年间,国人自办女子中小学堂有女生 41 万多,但在读女大学生只有 800 多人。女子高等教育席位屈指可数,女孩上大学还远未成为社会共识。女生要进一步深造,除本人要足够优秀,还免不了“拼爹”----拼的不只是财力,更是对女儿的真爱和远见卓识。

物理学家吴健雄在回忆中说:“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现在我可能在中国某地的小学教书。父亲教我做人要做‘大我’,而非‘小我’。”从“健雄”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父亲对她期望很高。她和张幼仪是校友,也是江苏省立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不同的是,吴健雄在这个学校坚持读到毕业,已经在小学任教了,父亲还是鼓励她考大学。她考入了中央大学数学系后转物理系,从此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

下图:林长民(右)同两个女儿林徽因(中)与麟趾(左,后不幸夭折)在杭州合影,摄于 1910 年。林长民在教育儿女上颇有远见,他被派去欧洲考察时,主动带上 16 岁的女儿林微因,要求女儿“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

让徐志摩动了离婚心思的林徽因,少年时也受益于父亲的远见。1920 年,林长民被政府派去欧洲考察,不带夫人却带了 16 岁的女儿林徽因。他给林徽因写信阐述了游学目的:“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可见林长民对于女儿的幸福有独到的定义。

林长民说过:“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在这样氛围中成长的林徽因,小小年纪就才识卓著,气质出尘,难怪徐志摩惊为天人,回头再看当时尚未“觉醒”的张幼仪百般不顺眼。独立的林徽因不会被偶尔投影在波心的徐志摩扰乱方向。在伦敦学习期间,她已决定以后深造学习建筑。回国后,她一边继续学业一边和梁思成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