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衡哲在芝加哥大学瓦沙学院期间因学业特别优秀,被学院授予直系亲属免试入学的特权。回顾中国女性因教育而觉醒的历史,陈衡哲是一个教科书式的人物,她成长的每一步都踩上了关键点,乘着几波改革春风当家做主站起来。她的父亲是举人,母亲是书画家,家族本就重视女孩的教育,启蒙时期正是清末维新,在家人辅导下,左手诗经尔雅,右手科普读物。
蔡元培创办爱国女学时,她的舅舅、民国时担任了故宫博物院董事会董事的庄蕴宽,力主将她送到上海上学,到上海时蔡元培已不在爱国女学,于是她进入中英女子医学院。这所学校的教学和硬件水平都很一般,化学课甚至连只试管都没有,但幸运的是她这里打下英文基础。1914 年,老父亲看她书也念得差不多了,给她在高官家庭选了位女婿,陈一心只想继续求学,气得宣布自己是不婚主义者。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报上刊登招考留美女生的消息,她凭借自幼打下的多学科基础和英文水平,一举考中。1920 年陈衡哲以中国第一位女硕士身份回国,又赶上蔡元培主政北大兼容并包,聘请她当了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五四”才女作家登场
能赴美留学的毕竟是被幸运女神眷顾的少数。当陈衡哲在美国攻读硕土学位畅游学海,后来与她齐名的女作家庐隐和苏雪林还在上班如上坟,回家被逼婚。她们读不起教会学校,落后的家庭也不可能支持其出国留学。从女子初级师范毕业后只能当小学老师。庐隐被学生吐槽咬字不清,跳了几家小学都不顺利。苏雪林小学毕业时因为家里不让上中学几次要自杀,中学毕业因为不能上大学大病一场。直到 1919 年,女子高等师范出现,拯救了这批深陷世俗泥淖的文艺女青年。苏雪林和庐隐辞去工作来到北京考入女师。
左图:20世纪初,奉天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正在操场运动。该校原为奉天官立女子师范学堂,为清末盛京将军赵尔巽于1906年下令创办。五四运动前,女子师范的教育方针还秉承“贤妻良母主义”,对女生的约束比封建家庭还要严格。
女师从 1917 年就开设了国文、教育专修班,算是大学的雏形,但那时的女师绝不是苏雪林和庐隐这样个性才女的归宿。当时女师对女生的约束比封建家庭还要严格,学校设四道大门,学生一律不得出校,往来信函要被检查,吃饭和自修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地点,仪容穿着、一言一行要被学监记录。北洋政府的女子教育方针还是非常明确的“贤妻良母主义”,禁止女学开法政科以避免女子有参政之心。当时北大等高校的男生已经可以自由选课,随意出入,指点江山。女子大学虽然名义上存在,跟男生的大学根本不在一个次元。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女师和冰心在读的协和女大都是紧闭校门,完全感受不到校外发生了这么大的事。6 月 3 日和 4 日,北洋政府逮捕了 800 多名男生,瞬时引爆北京 15 所女校。男生全被抓起来了,是女生出场的时候了。北京女师的学生涌向大门,一个力气大的女生徒手把锁着的旧式木门搬脱了轴,大家共同努力破门而出。冰心也和协和女大的同学奔向街头。千名女生到总统府请愿,女学虽已发展近百年,女子街头示威还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况。
右下图:北京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学生正在图书馆里看书,摄于 1917 年至 1919 年间。该女子大学由贝满女塾发展而来,1916 年正式更名为华北协和女子大学,1920 年并入燕京大学,但迟至 1928 年才实现男女同校合并授课
“五四”之后的北京女师面貌一新,学生集体上书炒了保守的校长,学校后来还引进鲁迅教授国文,俨然女子北大。1919 这一年入学的除苏雪林和庐隐外,还有石评梅。
忽如一夜春风来,女作家众星璀璨。虽然中国历史上不乏“才女”,但民国女作家的集体成就是无可匹敌的,也许这是中国女性蓄积了两千年的能量和表达欲的集体爆发。“五四”之后,陈衡哲、冰心、庐隐、石评梅、苏雪林、凌叔华,到后来的丁玲、萧红、杨绦、张爱玲,她们的杰出和高产,已经让人们在谈论民国文学时不必在这些作家前面加上“女”这个描述,她们就是“主流”,她们步入文坛比很多男作家还要早,资格还要老。
第一批 Made in China 的女学士
女师的学生冲击校门时,远在南京,即将从金陵女子大学毕业的吴贻芳,带领学校 50 多名学生游行声援北京。
当时有些学生担心这样“闹”会影响毕业。能上教会女子大学本来就是不容易的事,吴贻芳更不容易。11 岁时,因为父亲不同意女孩上学,她吞了一枚金戒指寻死,吓得父母立刻送她和姐姐上杭州的西式女学。不幸的是,几年后,父亲被人陷害欠下巨额公款,走投无路自尽,母亲为还欠款变卖家产。不久,吴贻芳的哥哥精神抑郁投水,母亲受到双重打击病故,大姐自责弟弟投水之前因丢钱被自己训斥,也悬梁自尽。这种家庭灾难之下,吴贻芳别说上学,活下去的信心都没有了。幸亏她的姨父陈叔通一直开导鼓励她,并资助她复学。吴贻芳学业十分优秀,教她的老师都认为她应该继续深造,但她自知家庭责任沉重,毕业就到北京女师附小踏踏实实当英文教员,决定自力更生养活祖母和妹妹。
左图:1934 年,蒋介石(右一)宋美龄(右二)夫妇访问南京金陵女子学院。与校长吴贻芳(左二)马吉牧师(左一)在校园合影。吴贻芳出生于湖北武昌,她克服种种困难后考入金陵女子大学,成为第一批在本土获得学位的女性和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
1915 年,曾经在杭州学校教过吴贻芳的美籍教师到金陵女大任教,她一直难忘吴贻芳这个可塑之才,辗转打听到她的地址写信邀她来南京上大学。关键时刻又是姨父陈叔通坚决支持,资助学费并承诺替她照顾祖母和妹妹。
五四运动并没有影响吴贻芳毕业。1919 年 6 月底,吴贻芳成为金陵女子大学首批 5 名毕业生之一----入学时 12 人报名,坚持拿到学位的只有 5 人,她们也是第一批在中国本土获得学士学位的女性。
1919 年 9 月,吴贻芳受聘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担任英文部主任。3 年后,她以出色的学识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生物学。她的妹妹和表妹后来也到美国,吴贻芳用兼职赚的钱买了辆二手福特汽车,每天开车接送两个妹妹上下学,自驾去野外采集标本,好不神气。1928 年,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的吴贻芳荣归南京,担任金陵女大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