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争得男女同校权

女子大学那么少又难考,干吗不直接上普通大学呢。不是女青年们不开脑洞,实在是民国初年的范儿没有想象中狂放,在很多事情上,民国知识分子比今天的我们还前卫,但在男女同校这种现在天经地义的问题上,反对的人不只章太炎辜鸿铭。至少在 1919 年之前,反对大学男女同校是绝对的主流舆论,准确地说不能叫“反对”,因为这种主张就很少被提出过。大学生已经是成人,在一个校园起居,那“伤风败俗”的画面是绝不敢看的。还有一大批人认为女子教育起步晚基础差,跟男生上一个大学肯定跟不上。

 

“五四”之后,一切皆有可能。在甘肃,有一个叫邓春兰的女学生,她的父亲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丈夫蔡晓舟也是北大学生,经常给她讲北大的新文化运动,邓春兰虽然报考了北京女师,还是一心想上北大。
    

她坚信蔡元培会支持她大胆的想法。1919 年 5 月 19 日,籍籍无名的小女子给蔡元培写信要求“为全国女子开一先例”。信由丈夫蔡晓舟带去北京,但当时蔡元培正因抗议北洋政府抓捕学生而退隐,信没法送到。
    邓春兰不愿放弃。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报刊热衷转载带有革命性的文章,她懂得利用媒体影响,亲自来到北京给报刊投稿,还把给蔡元培的信原文发表到了报纸上,很快就被京沪大报争相转成 100000+,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大 V 纷纷下场撰文发声,在国内引起舆论强烈反响。

 

1920 年 1 月 1 日,蔡元培在报上公开表示,北大明年招生,倘有程度相合之女学生,尽可投考。如程度及格,亦可录取也。很快,包括邓春兰在内的 9 名女生陆续报名进入北大旁听,为考北大做准备。据说辜鸿铭走进教室发现坐着两个女生,大为不满,故意为难,认为她们发音不准,不够资格,下课还跟蔡元培闹辞职,蔡元培劝解了好一阵。第二年,旁听女生都通过了考试成为正式的北大学生。

 

北大开风气之先,但其他学校并不是马上跟进的。1921 年春,实业家张骞给梁启超写信时,还大大吐槽了一番蔡元培:“中国教育弱点,在职业化学,不在男女自由交际结交。而蔡子民之主张男女同校,造出无穷话柄,为教育之玷。岂蔡之胸中只知此事为古今中外最大之事乎?或同化于孙中山之公妻说?怪哉!吾不敢知其孽之所竟矣。”不仅把男女同校讥为教育之污点,顺带还把孙中山的理论黑化为“共产公妻”。

 

左图:身着旗袍样式校服的上海裨文女中学生在老师欢送会上的合影,摄于 1937 年。裨文女中于 1850 年由美国公理会传教土裨治文夫妇创办,为上海第一所女子学校。现为上海第九中学

看到北大男女同校,清华学生好不羡慕,屡次倡议,但校方一直不同意。1923 年,正在清华读书的梁实秋写了篇长文发在《清华周刊》抨击校方,历数严鹤龄、金邦正等几任校长在男女同校问题上不作为,最后疾呼:“我再虔敬的谨请学校当局注意:时代潮流是终不能违背的。若说男女同校不能立刻实行,请把男女同校列入将来进行的计划里。若说今年暑假不能招女生,请从今年起做招女生的准备。开放女禁即如还债一般,非还不可,一次搪塞,二次支吾,早晚还是要还。。.. 我再在这里预言:董事会若不改组,校长若不确定,学生若不努力,男女同校永没有在清华实现之一日。”
   

梁实秋的预言基本准确。1928 年,国民政府把清华从留美预备学堂改为国立大学,北大毕业生罗家伦被任命为清华校长,还没上任就宣布开放“女禁”。那一年正在苏州的杨绛决心考清华大学,可是南方没有名额,她只好考了东吴大学,1932 年到清华借读。在清华女生宿舍古月堂门口,杨绛偶然结识钱锺书,一见钟情。
   

根据 1932 年的统计,全国兼收女生的专科以上学校有 78 所,再加上女子大学,高校女生达 7993 人,已是 10 年前的 10 倍。抗战中女子教育仍在艰辛中发展,至 1944 年,全国高等学校有学生 78909 人,其中 14743 名女生。比例仍远远低于男性,但在搬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的中国,已是不小的成果。

教育让女性开眼看世界,无数得到启蒙的女子创造价值,改变历史,她们成为民国最为明亮动人的篇章。然而,不得不承认,这些象牙塔尖的女杰,只是亿万民国女性的一小部分。民国不只有人间四月天,还有尊卑次序仍然森严的乡野,战火纷飞经济凋敝的城市,民国女性身处的仍然是一个残酷的时空。鲁迅《伤逝》中的子君,勇于自由恋爱却生活无着,爱情逝去后自杀;老舍《月牙儿》中的韩月容,小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沦为暗娼;电影《新女性》中阮玲玉饰演的女作家韦明,有才华有学识,却被自由结合的丈夫抛弃,被出版社拖欠稿费,被道貌岸然的校董玩弄,最后服毒自杀,死前呐喊“我要活”。... 她们都是当时大批曾接受教育却未被时代成全的“新女性”代表,她们的绝望也许更甚于旧女性。

 

教育唤醌了民国女性,但不能解决她们的全部问题,在铁屋中醒来的娜拉,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冲出铁屋。书山有路,是无数民国女性在荆棘丛中血泪开辟,前仆后继,至死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