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罗马军团征服,却用文化征服罗马人-------希腊化时代:继业者的舞台
帝国的瓦解
当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大帝病殁巴比伦时,他留下了一个边界从亚得里亚海延伸到旁遮普,从塔吉克斯坦到利比亚的帝国。如此庞大的帝国,几乎在它的创建者离世的一刻就立刻分崩离析了。这当然有其内在必然性,不过帝国瓦解得如此迅速,可能只是出于一个简单的原因----英年早逝的亚历山大没有合适的继承人。在他去世之后,马其顿王室只剩下了亚历山大尚未出生的遗腹子与?个智障(亚历山大同父异母弟阿甲达乌斯),岂能统御如此广袤的疆土?以武力取得天下的亚历山大自己对此当然了然于胸,所以在临终时,当臣下询问他这个帝国应交给谁时,他只是简单地回答,“王权属于最强者”。

帝国中的“最强者”只能是军队的将领们。毫无疑问,在偌大的帝国内,实际上只有马其顿军队才是一支真正有组织的政治力量。但是,这支军队内部也是四分五裂的:它既由不同民族的人组成,有不同的军种之分,又是由一些争权夺利的将领所指挥。当亚历山大大帝穿着紫红袍的尸体尚放在宫中宝殿上时,各军团的将领之间,便发生了关于故王继承人问题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结果,决定先以那位智障阿里达乌斯为王,号称腓力三世;还决定如果亚历山大的怀孕妻子罗克珊娜生了儿子,就宣布他为王。过了两个月,罗克珊娜果然生了儿子(亚历山大四世),井被宣布为合法继承人。亚历山大的最年长的亲密战友波迪卡斯被选定为帝国的摄政王。
问题在于,一个吃奶小孩只是个摆设,摄政王波迪卡斯也缺乏一言九鼎的权威,指挥不灵。纵然在马其顿,他也做不了主。作为母后的罗克珊娜是外族人,在马其顿更是没有一点势力。结果,帝国各地政权很快落在亚历山大的部将们、即所谓“继业者”的手里。他们各据一方,互相争夺,在东部地中海世界展开了混战
在“继业者战争”前期,由于腓力三世和亚历山大四世尚在,各路将领在形式上不得不打着秉承马其顿王室命令行事的旗号进行征战;随着两位国王以及亚历山大其他亲人(包括母亲、妻子)相继死于非命,从此再也不存在合法的王位继承人。对此感到如释重负的“继业者”们将土地视为己有,好像这是他们自己“用长矛获得的一样”。从公元前 306 年开始,主要将领无所顾忌地各自称王,亚历山大帝国在名义上也不复存在了。

公元前 301 年,“继业者”战争发展到了最高潮。在马其顿本土上率先称王的安提柯展现出了重新统一整个帝国的势头,迫使他的对手们包括被其彪称为“舰队指挥官”的托勒密与“战象队长”塞琉古----联合起来,在小亚细亚伊普苏斯进行决战。这是亚历山大去世后爆发的最大一次会战。安提柯方面有 7 万步兵与 1 万骑兵,而联军则投入了 6.4 万步兵与 1.5 万骑兵。在战场上,隶属双方的“马其顿方阵”与“伙伴骑兵”被迫同与自己采用相同装备和战术的对手作战,反而是战象起了决定性作用。
公元前 302 年,塞琉古不惜用几个省的国土从印度孔雀王朝那里换回 500 头大象,建立了自己的战象部队。伊普苏斯战争中这些威力巨大的战象不仅摧毁了安提柯军队右翼,还迫使安提柯的儿子德米特里因追击塞琉古军左翼溃退部队过远而无法回援其父,致使 81 岁的安提柯兵败被杀。“继业者”恢复帝国大一统的最后一次尝试就此失败。

到下个世纪前期,“继业者战争”总算尘埃落定。亚历山大帝国的主体分裂成三个独立的王国:安提柯王朝统治下的马其顿王国;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王国以及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叙利亚王国。这与三方军队大体采用相同装备和战术(托勒密王朝后来也拥有了战象部队),彼此知根知底不无关系。马其顿方阵战术系统强调在一侧集中精锐部队,另一侧弱到能维持战线就算是成功,因此精锐部队一侧必须率先取得突破,这一任务只能依靠骑兵完成。
当骑兵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失去这种优势时,马其顿方阵战术系统就很难通过翼侧突破获得决定性胜利。然而“继业者”之间的骑兵差距并不大,以至彼此之间战争频仍,互有胜负却再也没有出现决定国运的关键性会战。“三足鼎立”的形势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也因此少有改变。
下图:继业者战争时各割据王国示意图:
回到原点的希腊
亚历山大东征期间消耗了大量马其顿本土的人力资源,几十年的继业者战争又使得马其顿本土连遭战火,安提柯王朝的马其顿王国因此实力大不如前。与其他几个“继业者国家”相比,其疆域要小得多。旧亚历山大帝国在亚洲的土地已全部丢失,只剩下了旧有的马其顿本土,此外安提柯王朝还通过在雅典、科林斯等地的马其顿驻军维持对希腊的统治。
一切都似乎回到了原点,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辉煌,恰如南柯一梦。甚至看起来早已解决的马其顿人族属之争亦重新浮出了水面。当时,在塞琉古、托勒密等国境内,东方的其他民族在很多时期将希腊人和马其顿人视作一个整体,统称为“希腊人”。在希腊本土,反而是另外一番景象。不少人继承了自狄摩西尼以来的传统,坚持马其顿人和希腊人属于不同的人群,仍然将马其顿人排斥在希腊人之外,置于“蛮族”之列。
由于这种反马其顿思潮的死灰复燃,即使在安提柯王朝的强盛时期,马其顿对希腊的控制都很脆弱。这个王朝再也无法像腓力二世那样整合马其顿和希腊,组建类似“科林斯同盟”那样统一的联军。对希腊城邦的艰难控制也耗尽了安提柯王朝的精力,使得它在与其他“继业者”的战争中往往处于下风。
另一方面,在失去了腓力二世与亚历山大大帝这样的铁腕之后,希腊诸城邦再度沦为一盘散沙,彼此之间的冲突重新变成了常态。公元前 4 世纪末期,中部希腊以埃托利亚残余的半游牧居民地区为中心聚集了一些城邦和部落形成了埃托利亚同盟。公元前 3 世纪末叶,这个同盟已经发展成为联邦,它不仅包括希腊中部许多地区,就连爱琴海上的若干岛屿也参加进来。而在希腊南方的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北部一带,另一个名为“亚该亚同盟”的城邦联盟也根据近似的原则建立起来。公元前 3 世纪时,这个同盟逐渐发展了起来,其意义和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