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武周在继承人问题上无法解决,经过多年的犹豫,武则天决定还是让中宗继承皇位,等于为唐朝回归打开了大门。为了防止唐朝复辟之后报复武家,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合同李武”的政策,后来证明确有效果。但神龙政变还是发生了,除了对唐朝的忠心之外,也不无抢功之嫌疑。后来的中宗对于“五王”并不感恩,反而进行了清算,历史因此把中宗定位为头脑糊涂,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武则天“合同李武”政策的效果。

下图:斜封除官,18 世纪《帝鉴图说》彩绘插画。描绘唐中宗李显,安乐公主、长宁公主及韦后、上官婉儿等依势用事、卖官爵的故事。昏庸无能的唐中宗亲小人远贤臣,无法控制宗室、权臣与皇后间的争斗

中宗因神龙政变上台,唐朝终于回归,政治稳定是久违的希望。但是,中宗时期的政治最为混乱。最初,“五王”希望彻底回归唐朝,铲除武周余孽,中宗犹豫不决,最终倒向武三思,“五王”遭到流放岭南,不久先后死去。神龙二年(706) 七月,重俊被立为太子。但是,当时朝廷韦皇后权势很大,武三思与韦皇后政治倾向一致,而重俊不是韦皇后所生,安乐公主甚至公然称太子为奴,太子感到处处受到压制嫌弃,决定放手一搏。

景龙元年(707) 七月,太子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发动政变,杀武三思、安乐公主驸马武崇训,然后把皇帝、皇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婕妤(婉儿)逼上洛阳玄武门。然而,面对皇帝,政变者退缩了,最后功败垂成。太子被手下人杀害,很多人受到牵连。不过,这次政变在睿宗上台之后曾经给予平反,可见睿宗是赞成这次政变的。平反的时候,有大臣公然反对,睿宗认为所言有理,但平反依旧。

 

皇帝发动政变夺取最高权力

   中宗驾崩于景云元年(710) 六月二日,5 天之后。16 岁的少帝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二十日,唐隆政变发生。这次政变的具体领导人是睿宗三子李隆基,此时的封号为临淄王。他本来在山西任职,球打得好,长期滞留京师,暗地里与禁卫军将领往来密切,为政变打下基础。现在的史书在记述唐隆政变时,强调李隆基阵营的自卫性,其实是胜利者的历史书写。不过,中宗去世之后,中宗系与睿宗系的矛盾上升,而中宗系人才缺乏,韦皇后家族成为重要力量。有说法是韦皇后要乘机走武则天道路,此事也不无疑点。原本中宗希望自己死后,要借助睿宗系统维护统治,这是明智的。但韦皇后利令智昏,竟然改变这个合作战略,取消睿宗辅政,企图独揽朝纲。这是导致睿宗一脉反击的导火索。李隆基背后,有睿宗和太平公主全力支持,所以政变顺利。睿宗即位,李隆基因为政变之功,成为太子。李隆基的大哥李宪,在睿宗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被立为太子,这次主动让贤。

下图:唐玄宗李隆基像,唐隆元年(710),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诛韦皇后,拥立睿宗,又在 713 年发动政变,铲除太平公主一党,迫使太上皇交出所有权力,实现全面掌权

唐隆政变,李隆基成为太子,但政变之后,李隆基依然掌控着禁军。这导致睿宗上台之后,皇帝与太子的关系十分微妙。史书描绘太平公主阴谋,要除掉太子,而太子与皇帝之间,似乎并无问题。京城里盛传有政变阴谋,一般认为是太平公主阵营造谣,企图影响皇帝。但是,每次阴谋之说,都导致太子进一步高升。景云二年(711) 二月,李隆基以太子监国。转年八月,睿宗传帝位于太子,李隆基即皇帝位,睿宗为太上皇。

公元 713 年七月,皇帝李隆基发动政变,铲除太平公主一党,睿宗出让所有权力。 这也是一桩性质难断的政变。政变通常以军事行动为手段,夺取最高权力为目标。按理,皇帝已经是最高权力拥有者,没有皇帝发动政变的道理。但玄宗发动政变是事实,铲除太平公主,追使太上皇交出所有权力。这与玄武门政变有相似之处,唐太宗的做法是针对太子、齐王,而最终迫使高祖交出权力。玄宗此时虽然是皇帝,但真正的大权掌握在太上皇睿宗手里,太平公主往往利用睿宗牵制李隆基,这是李隆基发动政变的基本原因。
   

唐玄宗政变起家,对于自己的兄弟、子嗣防范甚严。开元二十五年五月,玄宗曾经在同一天杀掉太子和两个亲王,这便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瑶。肃宗被立为太子,常年战战兢兢。但是,现在有学者研究,马嵬驿事变,幕后的指使人就是太子李亨。唐玄宗并没有逃脱政变的阴影。

盛世的代价?

    从唐代开始,人们就习惯于汉唐并称,因为这是古代中国最强盛的两个时期。不同时期的历史相似性,往往会引发人们的注意。秦汉与隋唐,就这样长期引发学者们的重视与思考。完成统一的秦朝与隋朝同样短命而秦朝与隋朝同样开创了大统一的新时代。继起的汉朝与唐朝,接受了前朝的教训,又吸收前朝的优长,于是汉唐盛世比翼齐飞。不过,看上去,唐朝政变多发,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

古代世界,政变属于政治斗争的极端方式,其激烈程度仅次于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争多发,即使是一国之内,而理解这种历史现象的背景,政治多元是主因。与此相似,在西方历史上,使用战争手段争夺王权是十分常见的。秦汉以后的中国,如西晋那样的“八王之乱”则比较少见,分析原因,秦朝以后建立的中央集权一元化政治体制,是必须承认的。秦朝反思战国,总结战争的历史教训,认为诸侯众多是战乱频仍的原因,于是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期减少地方与中央的战争对抗。

后来的朝代,无不继承发扬了这个政治要义,朝廷都在力所能及地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国长期实行政治化体制的时代,西方还挣扎在与中国春秋战国相似的泥淖里,他们还在寻找政治体制通往和平的道路,政治斗争的烈度长期保持高位不退。政治斗争烈度的减少,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比西方同时期,中国政治文明多有可取之处。

中国古代最高烈度的斗争较少,次级烈度的改变却史不绝书。唐朝的兴盛,举世尽知,但政变却比较烦繁,这是盛世唐朝的一道阴影。唐朝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安史之乱后,朝延面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以及朝廷内部的党争等等难题,日益焦头烂额,最终不可挽救地走向衰亡。比较而言,谈及盛世的唐朝,光荣只能属于唐朝前期。唐高祖开创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就拿出了贞观之治的卓越成绩。唐高宗李治名气不大,前有明君唐太宗,后有唯一女皇武则天,让高宗显得无比平凡。但正是唐高宗时代,唐朝的版图最辽阔,而他在位的时候,载入史册的良吏也最多,足见高宗时期是唐朝前期重要的上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