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18 年 3 月 3 日 17 点 50 分,在昔日沙俄帝国抵御来自西方威胁的布列斯特要塞之内,刚刚接替托洛茨基出任外交人民委员的索科尔尼科夫,代表那仍在襁褓之中的苏维埃政权,与以德国外交部长理查德冯库尔曼为首的“同盟国”代表团签署了旨在停止双方战争状态的和平条约。

尽管后世给予了这纸《布列斯特和约》以高度评价,认为正是以列宁为首的苏俄中央委员会高瞻远瞩,充分利用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为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外部条件。但这样的和平对于俄罗斯而言,却未免太过昂贵,除了需向德国支付高达 60 亿马克的战争赔款之外,苏维埃政权还必须放弃沙俄帝国所领有的波兰、芬兰、乌克兰及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几乎在一夜之间,俄罗斯名义上的领土便锐减了 100 万平方公里,而在那片土地之上有着 5000 万人口以及占俄罗斯经济总量 27%的耕地、73%的铁矿、75%的煤矿、54%的工业、33%的铁路。

皇帝之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胜利幻梦

1918 年 3 月 23 日清晨,有赖于协约国地面部队在马恩河、凡尔登等地的血战,以及不断改进的高射炮和战斗机的保护,法国首都巴黎逐渐远离了战火的喧嚣,再度恢复其昔日欧洲艺术之都的恬静和闲适。但就在这一天上午的 7 点,一声巨响却突然从城北的街道传来,由于并未造成人员伤亡,民众起初并不介怀。但随着每隔 20 分钟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便会发生可怕的爆炸,巴黎人开始意识到他们正在遭遇一种前所未有的攻击。

下图:德军正在通过铁路吊装“巴黎大炮”。巴黎大炮又被称为“威廉皇帝炮”,为一战中德国使用的超级火炮,据信是有史以来射程最远的大炮,能从德军阵地炮击到距离 121 公里外的巴黎。该炮安装于列车上,每枚炮弹重约 125 公斤,发射时需 80 人共同操作

经过对爆炸现场的勘探和战场侦察,协约国最终发现德国陆军在距离巴黎 120 公里之外的法德边境地带,部署了 3 门被称为“巴黎大炮”的超远射程火炮。尽管这些火炮射速缓慢且几乎毫无精度可言,但这样的攻击除了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向协约国阵营示威:随着东线战事的结束,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机器将全力向西线冲来,这一次他们誓将冲入巴黎。

尽管德国陆军早在 1917 年底便已然开始从东线抽调兵力,但数十个精锐师级作战单位即便依托欧洲首屈一指的铁路网络,从俄罗斯腹地的前线转运至法德边境也同样需要漫长时间。就在“巴黎大炮“发出第一声怒吼的前夜,德国在西线仍只集结了 194 个师,刚刚压倒其正面拥有 181 个师的“协约国”部队(其中英国陆军 61 个师,法国陆军 103 个师,比利时陆军 12 个师,美国陆军 5 个师)。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时间站在德国人这一边。因为只需要再有数周的时间,其西线的总兵力便将达到 230 个师的巅峰状态。但时任德国陆军第一军需部长的鲁登道夫却不愿继续等待。3 月 21 日德国陆军在 1916 年 7 月曾遭遇重创的索姆河流域率先发难,以 71 个师的庞大兵力猛扑该地区仅有 26 个师的英国远征军。

鲁登道夫的战略意图是通过在索姆河地区形成的突破,迅速攻占其后方的交通枢纽亚眠,从而分隔英、法两国部队。按照德国陆军总参谋部长期以来“想当然”的思路,被分隔之后的英国远征军将会无奈地撤回本土。德国陆军则将趁势直捣巴黎。

 

下图:1918 年春,在德国发动的春季攻势中,阿拉斯----拉费尔前线的德军步兵正在从堑壕中向协约国阵地发起进攻。3 月 21 日,东线停战后腾出手的德军调集 71 个师,在精锐步兵“暴风突击队”的引导下在索姆河地区成功实现突破,前锋一度距离巴黎仅 50 公里

而为了实现鲁登道夫这一宏伟的战略计划,德国陆军也祭出了操练已久的新战术。由配备火焰喷射器、新型冲锋枪、钢板防弹背心的精锐步兵所组成的“暴风突击队”,在高强度的火力准备及徐进弹幕射击的掩护之下,迅速冲入英军构筑的堑壕工事之中,通过血腥残酷的近战来瓦解对手的防御。

面对前所未有的猛烈突袭,英国远征军在索姆河东岸的防线在一天之内便宣告瓦解。而在随后的两天时间之内,德国陆军又在穷追猛打之间全线强渡索姆河,承受着巨大压力的英国人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向自己的盟友求援,但此时被“巴黎大炮”以及德国陆军在香槟地区的辅助攻势吓破了胆的法国人正准备全力保卫自己的首都。

有鉴于前线糟糕的态势,3 月 26 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带着军需大臣丘吉尔等战时内阁班底飞赴法国东北部城市杜朗,与 76 岁高龄却依旧权倾朝野的法国总理乔治克里孟梭展开火线会晤。面对空前恶劣的形势,向来貌合神离的英法两国在短时间内摒弃了所有成见,共同确定了以富有进攻精神的法国陆军参谋长斐迪南福煦为核心,组建协约国西线联合指挥部。

仗打了 4 年才最终统一军事指挥权固然有些可笑,但这个迟来的任命终究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战局。在福煦的协调之下,法国陆军大举向亚眠驰援,英国人也停下了不断后撤的脚步。与之相比,一路高歌猛进的德国人却不得面对后勤补给匮乏以及鲁登道夫战略决心改变所带来的困扰。

索姆河战线上的辉煌胜利,令鲁登道夫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巴黎,特别是当 3 月 27 日德国陆军攻占距离巴黎仅 50 公里的蒙迪迪埃镇时,鲁登道夫开始忘乎所以地认为自己麾下的部队可以同时夺取亚眠和巴黎这两个重要据点,一举打垮对手。但最终现实证明此举不过是一次歧路亡羊式的错误尝试。3 月 28 日,德国陆军在亚眠和巴黎近郊都遭到了对方顽强的阻击。激战至 4 月 5 日,眼见已无法取得更大进展的鲁登道夫才被迫下令停止进攻。

在这场被英国人称为“第二次索姆河会战”的交锋之中,德国人无疑取得了丰厚的斩获。17 万英国远征军被永远留在了法国的土地之上,另有 9 万余人和大量的装备和补给物资为德军所俘获。但即便加上同期消灭的 7 万法国人,在进攻中伤亡高达近 24 万的德国陆军在人员交换比上却并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