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可惜鲁登道夫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已方战力的迅速消耗。在短暂休整之后,从 4 月 9 日开始德国陆军又在战线最北端的比利时境内的利斯河流域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势,试图集中超过 30 个师的兵力一举突破该地区英国、比利时及葡萄牙联军的防线,沿着海岸线直捣英国远征军的主要补给港加莱、敦刻尔克等地。

下图:在利斯河战役中,固守阿兹布鲁克的英军士兵正使用刘易斯机枪射击。春季攻势中,德军试图突破此地,沿着海岸线直捣英国远征军的主要补给港加莱、敦刻尔克等地

鲁登道夫的这一轮进攻同样打了协约国一个措手不及,战斗力本就不强却正等待着被轮换回国的葡萄牙人在短时间内便被打得溃不成军。但为了保护身后的回家之路,英国陆军却打得异常顽强。4 月 29 日,德国人又一次不得不卷旗而退。尽管后世的史学家对此战中双方的具体伤亡数字仍有争议,但从各组数据来看依旧不过损失相当。

为了掩饰自己在利斯河流域的盲动,鲁登道夫将原有的战略目标修订为通过在北线的佯动来牵扯协约国军队的布防,并在法国陆军陆续向该地区增援了 7 个步兵师之后,单方面宣布作战目标已实现,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在战线中部地区发起一场规模空前的全面进攻。

 5 月 27 日,德国陆军以皇太子威廉名义下指挥的 17 个师为先导对巴黎展开向心突击。从进攻展开的时间和投入的兵力不难看出,这一军事行动与此前在利斯河流域的所谓“佯动”并无直接的联系。尽管凭借着娴熟的战术运用,德国陆军在 5 月 30 日一度推进到了马恩河畔的蒂耶里堡,但随着协约国阵营来自各方面增援部队、特别是齐装满员的美国陆军第 3 步兵师陆续抵达战场,德国人不得不在 6 月 6 日又一次停止了进攻。美国陆军第 3 步兵师也由此获得了“马恩磐石”的荣誉称号。

 

下图:春季攻势中被俘的德国战俘,他们正被澳大利亚军队看守着,摄于1918年4月

尽管在整个 6 月鲁登道夫又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攻势,试图打通马恩河、亚眠和香槟三个突出部地区的联系,从而形成对巴黎的围攻之势。但此时德国陆军从东线调集来的生力军已然伤亡后尽,德意志第二帝国庞大的战争机器在不断轰鸣向前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动力。只剩下“巴黎大炮”还在不知疲倦地向那遥远的目标倾泻着火力。

鲁登道夫于 1918 年春夏之交所发动的这一系列进攻,被当时的德国官方称为“皇帝之役”(Kaiser's Battle)。可以想见在如此宏伟霸气的名字之下,大多数德国士兵和后方民众从主流媒体所接受到的讯息,自然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场带给他们无边痛苦的战争,似乎随时就会在一觉醒来时在欢呼声中迎来终结。但从军事的角度来看,鲁登道夫在此轮进攻之中并没有坚决执行自己的战略目标,一系列的攻势之间最终并未形成合力。最终就在“皇帝之役”的捷报频传之中,德意志第二帝国走向倒计时。

扬基攻势:美国远征军的大举到来

鲁登道夫及其操控之下的德国陆军之所以不愿意等待更多的部队从东线调回便急不可耐地发动“皇帝之役”,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美国加入协约国之后双方力量对比失衡的恐惧。1917 年 4 月 6 日,基于对战局走向的理性判断以及国家利益的权衡,美国众议院以 373 票对 50 票表决通过了威尔逊总统以德国海军潜艇击沉美国船只为由做出的宣战决定。

下图:1917 年,美军在纽约举行赴欧战前的行进仪式。该年 4 月 6 日,美国众议院以 373 票对 50 票通过了威尔逊总统的宣战决定,以德国海军港艇击沉美国船只为由参与一战

作为当时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经济体,美国所拥有的强大工业体系和充沛金融储备的确令人生畏。但自南北战争以来已久不闻金鼓之声的美国本土却并没有太多的常备军事力量,1917 年 4 月美国武装力量总兵力仅 19.6 万人,而被任命为远征军总指挥的潘兴,其最近一次所指挥的军事行动也不过是带领着美国陆军深入墨西哥北部去打击潘乔比利亚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结果还在对方的游击战术面前铩羽而归。

    尽管威尔逊总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征兵动员,英、法等国也不遗余力的为美国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和训练指导。但显然美国政府要将其庞大的适龄人口转化为合格的军队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协约国内部一度要求美国政府将远征军拆散成营、连级的战术单位直接编入前线各师,甚至直接以补充兵的形式加入英国,并由此引发了美国方面的强烈不满,继续向欧洲前线增兵的行动也由此放缓。

但鲁登道夫所发动的“皇帝之役”却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协约国内部的重重矛盾。随着福煦领导的协约国西线联合指挥部正式成立,美国远征军事实上获得了与英、法等国部队平起平坐的地位。而面对不断被德国陆军突破的战线,福煦更不得不仰仗潘兴手中那些尚未经过战火洗礼的美国陆军师去“救火”。事实证明美国陆军虽然缺乏实战经验,却胜在兵强马壮。凭借着满编兵力为英、法步兵师两倍的兵力优势,竟也成了德国一时难以啃动的骨头。

 

下图:1918 年,协约国军队 4 名高级指挥官在联军司令部博邦堡外合影,从左到右依次为法军总司令菲利普贝当;英军远征军总司令、陆军元帅道格拉斯黑格;法陆军元帅费迪南福煦和美国远征军司令约翰潘兴

眼见美国陆军尚可一用,急于扭转战局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乔治克里孟梭拉上意大利总理奥兰多于 1918 年 6 月初联名致信美国总统威尔逊,一番感谢和吹捧之余,更宣称只有美国才能扭转西线上不利的兵力对比,要求美国政府尽快在西线战场上再投送 100 个步兵师。

劳合乔治等人所说的不利局面,美国总统威尔逊同样洞若观火。经过“皇帝之役”的一番交换,协约国西线的总兵力已下降至 164 个师,而德国方面则集结了 230 个师。如果单纯从作战单位数量上来看,的确需要再投入 100 个师才能重新确立起优势来。但德国陆军在一连串的进攻之中,自身也遭遇了极大的损失。依照 1918 年 6 月 1 日的相关统计数字,德国陆军在西线战斗步兵的数量实际仅为 164 万人,并不比拥有 145 万战斗步兵的协约国联军多出多少。

因此美国政府并不着急向欧洲大陆大举增兵,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以每月 25 万到 30 万人的速度向欧洲缓慢增兵。虽然美国人的驰援速度并不能令英、法政府满意,但对于协约国西线总指挥福煦却已然足够了。按照福煦的时间表,到 1918 年 7 月中旬便将有 29 个美国陆军师抵达战场,已足够发动场反击,以将德国陆军赶出巴黎近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