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8 日,协约国阵营的反击首先在德国人控制的马恩河突出部的西侧打响。尽管仅有 8 个美国陆军师参与了此轮进攻,但那些身体强壮、操着奇怪口音、以霰弹枪为主要近战武器的美国大兵,还是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井称由此开始的一系列的挫败,归答于美国大举参战所带来的“扬基(欧洲人对美国人的蔑称)攻势”。
下图:一战中在法国前线,首批投入实战的 Mark I 坦克正在英军阵地后整装待发,摄于 1918 年。一战中,英国研制出了坦克,并于 1916 年 9 月 15 日应用于索姆河战役上,用以突破敌方阵地的铁丝网和堑壕
8 月 8 日,在德国陆军被赶出马恩河突出部的两天之后,英国陆军将 600 辆坦克配备给了隶属于英联邦作战序列的加拿大陆军,大举冲入了亚眠城下的德军阵地。面对气势恢宏的装田洪流,德国陆军的战斗意志全线崩溃,主动脱离战场者多如过江之鲫。对此鲁登道夫在日记中这样写道:“8 月 8 日是德国陆军的至暗之日... 溃退中的士兵竟然嘲笑赶来增援的同僚,称他们为‘拖延战争的捣蛋鬼’.... 在许多场合,军官们丧失了他们的左右之力,听任自己被推着走.. ”8月 14 日,不断接到前线败报的皇帝威廉二世终于坐不住了,他亲自来到比利时东部小镇斯帕,并在德意志帝国最高统帅部会议上定下了“应尽快寻求实现和平之有利条件”的基调。
事实上,通过和谈的方式“相对体面的”结束战争,早在 1917 年便已经成为德国政府内文官阶层的共识。在与苏俄政府签署《布列斯特和约》之后,德国外交部长理查德冯库尔曼更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战争不能光靠武力来结束”,可惜当时正沉浸于“皇帝之役”中的德国陆军对于这些秉公之论根本听不进去,反而一直指责库尔曼等文官是在散播“失败情绪”。以致库尔曼最终不得不于 7 月 9 日黯然辞职,德国陆军随即将曾在海军服役多年的前任驻华公使保罗冯辛慈推上了外交部长的宝座。
辛慈本人虽颇具政治手腕且同样清楚地认识到德国已无力再战。但突然接盘难免需要时间来理清头绪。而正是在德国外交工作陷入停摆的这段时间里,自诩强硬的德国陆军在西线一溃千里,面对协约国来势汹汹的“扬基攻势”,鲁登道夫下令德国陆军放弃此前“皇帝之役”中所攻占的地区,全线后撤至“兴登堡防线“重组防御。
下图:兴登堡、威廉二世和鲁登道夫(从左至右),摄于一战中。在德国投降前夕,兴登堡任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任西线总指挥,实施了一战中德军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春季攻势”(亦被称为“皇帝攻势“)
在鲁登道夫看来。此时的德国陆军虽然攻敌不足,但应还自守有余。何况“兴登堡防线”在西线已矗立三年有余,经过反复修筑、早已固若金汤。协约国方面多次来势汹汹的攻势,均都铩羽而归。因此德国陆军应该可以依托这条防线再次挫败对手,随后再谋求和谈的可能。
可惜鲁登道夫忽视了再坚固的防线也需要人去守备,且不说此刻的德国陆军士气涣散、兵无斗志,使是有心再战,在“皇帝之役“中损失的大量充作“暴风突击队”的精锐也一时无法补充。在这种情况之下,看似不可逾越的“兴登堡防线”最终也不过只是一堵可以被轻松推倒的烂墙而已。
1918 年 9 月 26日,总兵力已经跃升至 220 个师(102 个法国师,60 个英国师,42 个美国师,12 个比利时师,2 个意大利师和2 个葡萄牙师)的协约国陆军,对从比利时北部沿海一直延伸到瑞士边界的“兴登堡防线”展开全线猛攻,全无还手之力的德国陆军节节败退。空前的压力令自诩强硬的鲁登道夫也最终不免陷入精神崩溃,9 月 28 口在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的例行会议之上,鲁登道夫情绪激动地发表了一番演讲,指责了除他以外在场的每一个人。但这样的愤怒最终于事无补。当天晚上几乎虚脱的鲁登道夫向他名义上的领导----总参谋长兴登堡建议从所有占领的他国领土上撤退,以为和谈创造可能。
众叛亲离:德国海、陆军的崩溃与叛变
10 月 3 日,75 岁高龄的德国总理赫特林被迫宣布辞职。这位曾经的慕尼黑大学哲学教授在德国政坛上却并没有太高的声望,其之所以能够在 1917 年 11 月成为德国政府的掌门人,无非是因为其长期以来奉行的保守主义以及对在公开场合不断鼓吹德国必胜的政治姿态,都令德国陆军认定他是最为合适的傀儡人选。而当德国陆军决定屈膝求和之际,这个昏聩的老头自然再无用处。
下图:“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在德国投降前夕出任最后一任帝国总理
接替赫特林出任德国总理的,是著名的“温和派”政治人物----“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战后有部分西方史学家认为,德国政府之所以选择马克西米利安,是因为其曾经旗帜鲜明的反对德国海军在大西洋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从而容易获得美国政府的信赖。但如果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马克西米利安是当时德国国内少数各派政治势力都能认同的代言人。
马克西米利安出身贵胄,自然为德国各地封建世族所推崇。在战争初期其更以德国陆军第 14 军参谋长的身份投身军旅,因此在德国陆军眼中也算是“自己人”。更为关键的是,自1914 年 10 月马克西米利安以身体原因为由离开军队之后,便长期担任德国红十字会巴登分会的荣誉会长,主持德国境内的协约国战俘的管理工作,并以宽容、随和的性格深受协约国战俘的欢迎。
不过战俘中的口碑并不能真正影响各参战国的决策,马克西米利安要在外交领域打开局面,仍不得不寻求与此时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美国方面改善关系。于是如何回应美国总统威尔逊于 1918 年 1 月 8 日所提出的“十四点原则”,便成了德国外交的重点。
马克西米利安认定“十四点原则”对德国而言并非不能接受,便以之为和谈的基础向协约国方面伸出了橄榄枝。可惜对此协约国方面表现出了谨慎的欢迎。一方面美国总统威尔逊于 10 月 8 日至 23 日,三度向这位德国新总理发出外交照会,赞许其对德国政府所释放出的议会制改革、释放政治犯等善意的信号,并愿意与德国就停战问题展开谈判。但同时却又暗示和平谈判应以德国削减军备及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前提。而另一方面以英、法为主力的协约国部队则并不为德国政府的和平呼声所打动,继续在战场上攻城略地。
面对这样的局面,不甘心束手就擒的鲁登道夫要求德国政府放弃谈判,与协约国战斗到底。但此时曾经支撑帝国强大的陆军已然沦为了断脊之犬,在整个 10 月份德国陆军仅新建了 1 个步兵师,却同时有 32 个师因损失惨重而被注销了番号。在这样的情况下,10 月 26 日威廉二世听从马克西米利安的建议,解除了鲁登道夫的所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