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其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但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现的《永乐大典》加起来还不到原书的 4%,更令人不解的是,目前全世界各地收藏的《永乐大典》全都是副本,正本至今一卷也没有发现。

                                                正本神秘消失 副本留存不到 4%
                                   《永乐大典》:身世离奇多舛的旷世宏编      文|黄金生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其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如今,国家图书馆收藏有《永乐大典》224 册,其中 62 册现暂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存世《永乐大典》的一半以上。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现的《永乐大典》只有 400 册左右,加起来也还不到原书的 4%,有 96%的《永乐大典》至今不知下落。更令人不解的是,目前全世界各地收藏的《永乐大典》全都是副本,正本至今一卷也没有发现。

明成祖的“文治”工程

1403 年,经过 4 年苦战,朱棣终于登上皇位。就在前一年,他已经下诏重修《太祖实录》,这次改修主要是去掉其中涉及其夺位的忌讳之处。不过,这位通过武力实现上位的帝王需要的不仅是“正名”,这年的七月初一,在祭完太庙后,他召来曾经主持重修《太祖实录》的大才子解缙等人,对他们说:“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繁,不易检阅,朕想广泛收录各书中所载事物,用韵来统摄。这样检索起来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了。过去也有像《韵府群玉》和《回溪史韵》这样着书,但采书不广,记载简略。希望他们按照朕的心愿,把有文字以来历代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还有天文、地志。阴阳、医算、僧道、技艺的资料都收集起来,汇在一书之中。”可见,朱棣要求编纂的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超级类书,可谓是一项“超级文化工程”。

(下图:解缙像:颜见龙绘。解缙曾官至内阁首辅,并主持《永乐大典》的编纂)

解缙等人接旨后,不敢怠慢,集合了一百四十余人,在南京鸡笼山国子监中,汇集历代经典文献,于次年一月编成《文献大成》进呈。开始,永乐皇帝还很高兴,不仅给编书功臣解缙等 147 人赐钞,还在大明礼部举行了庆祝宴会。但不久,又觉得不满意,觉得远远没有达到辑“百家之书”的要求,于是在永乐三年(1405) 又命令重修。这次,又拉来他最信任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和刑部侍郎刘季篪以及陈济等兼通百家的布衣之士。修书过程中,朱棣不断亲自过问进展,1406 年他在文渊阁召集编篡组核心成员谈话时,要求礼部尚书郑赐派人到各地去访求购买书籍,只要看到有价值的书,钱不是问题,买买买就是了。

这部《大典》的编纂,皇帝也是动了真格,荟萃了全国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当时有人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这种盛况。光总裁官就有 5 个,副总裁 20 人,纂修 347 人,编写 332 人,誊写 1381 人,办事官吏 20 人,总计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除了官员、学者,还包括了当时各行各业的精英,甚至民间术士、僧侣也参与其中。朱棣此举或许在向别人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一介武夫,并借此笼络士人,炫耀文治,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

书选好后,由国子监和各府州县的生员来缮写誊抄。到永乐五年(1407) 十一月终于将书编成。这一次,皇帝很满意,正式将其定名为《永乐大典》,并亲自撰写序言。永乐六年(1408) 冬,命人抄写完毕,是为正本,藏于南京文渊阁。

“嘉靖副本”的诞生

(下图:《明世宗(嘉靖)坐像》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虽说明代以前,我国已经有很多的类书,著名的如宋代李?等人编辑的《太平御览》,共 1000 卷;《文苑英华》,1000 卷;王钦若等主编的《册府元龟》,1000 卷。而《永乐大典》则多达 22973 卷,11095 册,总字数 3.7 亿之多。书中保存了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 8000 多种,收录的典籍除比较正规的儒家典籍、史传百家、历代文集等,还收录了大量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永乐大典》所载之书以宋元时期的著作为多,到明代编辑《文渊阁书目》时,这些著述已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在流传。

由于规模太大,《永乐大典》编定后从未刊刻过,所以它也是世界上部头最大的手抄本。3.7 亿字都是书手们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大典》中的插图,所绘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丽工致。《大典》采用册页式包背装的装帧形式。每册 30 到 80 叶(书的正反两面称为一“叶”)不等,多为二卷本,少数有一卷或三卷本。开本高 50 厘米,宽约 30 厘米,用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洁白柔韧。

(下图:永乐大典,总字数3.7亿之多)

作为大型类书,《永乐大典》除将各个门类事物的首字用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均为端正大方的楷书台阁体。正文为墨色,引用书名文字为红色,断句和标声符号用红色小圆戳钤印。全书朱墨灿然,温润古雅,是写本中的精品。特别要指出的是,《永乐大典》所辑各书均保持原书面貌,不改动书中的文字内容,与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对有些书的内容任意删改的做法完全不同,因而《永乐大典》具有更高的学术研究和史料价值。

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大典》正本随文渊阁图书一起被运到北京,暂存于奉天门东庑,直到正统元年(1436) 才被送到宫中文楼。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中失火,奉天门和三大殿都被烧毁,嘉靖皇帝怕殃及附近的文楼,赶紧命人把《永乐大典》正本抢运了出来。为防万一,他决定“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嘉靖四十一年,由徐阶等人负责重录,选拔各色善楷书人等 108 人。规定每人日写三页,抄毕有专人核对,“遇有差错,即要另写,不拘一次二次”,每册结尾处还注明重录总校官、分校官的名字。传到今天的《永乐大典》,一点徐改、挖补、添加的痕迹都没有,说明了当时责任制度的严格,也保证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抄写质量。

用了 6 年时间,重录直到隆庆元年方告成功。自此之后,人们称重录本为“嘉靖副本”或“副本”,永乐年间修纂本为“永乐正本”或“正本”。副本的字体大小及装帧全部仿照正本。虽然副本抄录极为工整,但徐阶曾感慨地说“旧本缮写得太好了,要找这样的抄写人是很难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