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邓小平:干好了算你们的,干不好是我们书记处的

当然,即便在此时,很多参与核工程的人仍然对这颗炸弹是否会在 1964 年炸响表示怀疑。但是,596 项目的领导者们却已经有了底。早在 1961年 10 月 19 日,张爱萍和刘西尧在二机部部长刘杰的陪同下,花费一个月时间深入二机部有关科研、厂矿、生产等单位考察。每到一处,张爱萍就会在听完技术介绍后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从事项目已具备何种条件?还需解决哪些问题?第二,帮助解决了问题,满足了要求后,用多长时间能够完成任务?

一趟走下来,张爱萍等人吃了定心丸。全国 50 多个单位参加协作,3000 多人参与攻关,如果组织得当、抓得紧,有关措施及时跟上,在 1964 年制成核武器和进行核试验是可能实现的,威力相当于美苏 1950 年左右的水平。

1962 年 11 月,军委在聂帅的提议下,确定张爱萍担任国防科委常务副主任,协助聂帅领导国防科委全面工作,统一领导、协调 596 项目。作为毛泽东评价“敢抗上”的战将,张爱萍在领受任务后明确表示“我只懂手榴弹,不知道原子弹,得找个有文化的人带我”。于是武汉大学物理系毕业生,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刘西尧当了张爱萍的助手。美国学者刘易斯和薛理泰在《中国原子弹制造》一书中将周总理、聂帅、张爱萍将军和刘西尧主任列为全世界最优秀的领导和管理者。

此时,二机部遵照中央要求拟定了 1964 年爆炸原子弹的两年规划,毛泽东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办好这件事。”12 月 14 日,中共中央正式成立以周恩来亲自担任主任,集中 7 位副总理、7 位部长级高干的 15 人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

下图:位于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的原子城(代号国营 221 厂)旧址。厂区分为甲、乙区,周围另有 7 个分厂分别负责供电供热、核物理及放射性化学研究、加工铀部件和无线电控制系统、爆轰试验和核武器总装等工作,现被当地辟为基地展馆供参观

二机部向中央专办和党中央毛主席保证 1964 年 10 月至 11 月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各单位根据这个节点“倒轧账”,推出 1964 年 4 月必须加工完成原子弹的所有部件,开始总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962 年包头核燃料元器件厂投产;1963 年衡阳水冶厂投产,1963 年底,全球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圆满成功,1964 年兰州浓缩铀工厂投产。

1963 年底,404 核基地为了确定由谁负责原子弹核心部件铀球的加工。举行了机械加工大比武。在这次比武中,年仅 20 多岁的六级车工原公补脱颖而出。实际上,原公浦原本在上海汽车底盘厂担任团总支书记,1959 年二机部到上海挑选优秀工人充实核工业机械加工能力,原公浦带头报名。为此与新婚妻子分居三年,让岳父岳母一直不愿原谅他。

在 404 基地,原公浦凭借出色的技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担任基地机械加工班的班长。在大比武中胜出后,厂领导通知原公浦从 1963 年 11 月开始进行封闭训练,用模拟部件熟练掌握铀球加工程序和技术指标。由于高强度的训练,原公浦在半年内瘦了 1/4,厂领导命令每天给原公浦送一瓶牛奶,这在三年困难时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待遇。

但伴随着万千宠爱于一身待遇的,是巨大的压力。1963 年西方国家之间每一克铀 235 的价格是 4000 美元,但没有人愿意卖给中国人。1954 年前后,曾有一个犹太商人试图以远超过黄金的价格向中国推销“浓缩铀”,结果碰上了当时刚刚回到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杨承宗,他在不使用质谱仪的情况下,以放射化学方法确定这些样本的铀-235 含量与天然铀矿(千分之七)接近,揭穿了犹太商人的骗局。

对于原公浦而言,如果那颗鸵鸟蛋大小的铀球在他手中出现意外,20 万中国人 10 年的努力将毁于一旦。因此,从二机部领导到基地各级领导,几乎每个人都曾找原公浦谈过话。但是到 404 基地视察的邓小平同志在看过原公浦的加工练习后,明确地告诉这位青年工人:“你们要大胆去干,干好了算你们的,干不好是我们书记处的。”平实的话语让原公浦的心情平复了许多。

1964 年 4 月 30 日,原公浦、负责监督的祝工程师和负责检验的匡师傅组成核心部件加工三人小组。在出门前,原公浦紧紧地拥抱了他的妻子郭福妹,但只是轻声说:“我上班去了,你要把孩子带大。”这种近乎不近人情的保密纪律,是整个原子弹项目自上而下始终贯彻的。据张爱萍将军回忆,在原子弹爆炸前,邓颖超同志并不清楚相关项目的具体情况。直到 1964 年 11 月 2 日他到北京开会时碰到邓颖超同志,邓大姐半升玩笑地说:“你们办了这么大的事情,事先也没说一声。你们保密保得很好嘛!”

最终,原公浦在车床真空吸盘一度出现故障导致铀球掉落的不利条件下,用完美的三刀将铀球加工到了规定的设计标准。在总工程师宣布铀球合乎标准的那一刻,原公浦瘫坐在车间地板上。事后,404 基地每一位职工都领到了总理特批的两斤猪肉。而原公浦与其他人相比,多得了 10 元奖金以及一个伴随一生的外号----“原三刀”。

老邱”零时零日响

下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第一颗原子弹的1:1模型。

1964 年 9 月 1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已经完成组装。此前 1964 年 6 月 6 日的全尺寸全球聚合爆轰试验仅仅在核装药方而采取了代用材料,其他部件全部“货真价实”。最终共生产了两枚试验弹和一枚训练弹。这颗炸弹几乎凝聚了当时中国工业体系的最高成就:由于二机部缺乏机件精加工能力,弹体关键部件是由三机部沈阳和西安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生产的。爆轰装药是由五机部与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完成的高能炸药....

9 月 29 日代号为“老邱”的正式试验用原子弹从青海 221 基地出发运往试验场。两天前,张爱萍、刘西尧已经乘飞机抵达试验场,传达党中央和周总理的指示。10 月 10 日晚,核试验委员会拟定 15 日为原子弹爆炸的“零日”,并向北京发出密码:“正点减五,可能出现好血压。”10 月 13 日核试验基地向中央发出密电:“老邱昨天 22 点 30 分穿好衣服,住下房。”即原子弹装配完毕,安放于试验铁塔下装配问,旁边就是张爱萍亲笔书写的大字“响”!

据统计,从 1964 年 5 月人员和物资陆续进入试验场开始,共有 26 个单位 5000 余人进入试验场。进场的技术物资有 50 多种 1100 多吨、后勤保障物资器材 20 多类 32000 多吨,动用了 1100 多节车皮、1200 多台汽车,总行驶里程 1850 多万千米,等于绕地球 463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