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今的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名城,如马赛、塔兰托、叙拉古、那不勒斯、班加西、塞瓦斯托波尔、亚历山大、摩纳哥、尼斯,都曾是希腊人的殖民地。就连伊斯坦布尔,在被土耳其人征服后已经被改名,现在的名称仍然保留了一丝痕迹----“布尔”就借自古希腊的”城邦”一词。

 

图中和谐神殿位于意大利西西里阿格里真托市南面“神殿之谷”中,是希腊境外保存最完好的古希腊神庙之一,这里也曾是希腊的殖民地

古希腊的殖民世界,东北至黑海北岸和克里米亚,西边可至伊比利亚半岛、西西里岛、亚平宁半岛,高卢南、科西嘉岛、埃及和利比亚也都留下了古希腊殖民者的脚踪。古典时代的名城以弗所和米利都,都位于今日土耳其的西海岸。用柏拉图在《斐多篇》中的形象比喻,那就是“围绕着池塘的蚂蚁或青蛙”。

特殊语境中的殖民地

    殖民地这个概念,在政治话语中已经被赋予了太多政治色彩,反而掩盖了同一个词语下,千差万别的治理模式。英国对北美十三殖民地的统治,在数百年间,基本上只剩下共戴一君的名分,殖民地由自己选出的议会统治,各殖民地的商人、律师等议员,只同意承担自己本地所需的开支,对于大英帝国的统治成本导致的国库亏空,则不予分摊。而对于法国式的殖民地,情况又有不同,法国殖民地常常被视为是法国的海外省,由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员统治,殖民地政府的运转成本亦由中央政府的预算拨款支持。

以 1943 年前的上海为例,由英租界和美租界合并而成的公共租界,由租地人选出的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负责公共事务运转,承担政府职能,租地人通过税费承担工部局的预算,包括警察、消防队、乐队等一应开支;而法租界则是由法国领事统治,当地代表可为其提供意见,但不可能决定其决策,预算亦由法国政府拨款。
   
    古典希腊的殖民地,从政治角度论,更接近于前面所说的上海公共租界模式:希腊殖民地独立于母邦,但两者之间存在特别关联。这一特别关联,仍然是宗教文化意义上的。现在每届现代奥运会都需重演的圣火仪式,在古典世界具有远比今天仪式重要的神圣意义。新的殖民地如果没有母邦的圣火,没有懂母邦建城礼仪的人来帮助建城,就不能称之为殖民地,即便已经有大批母邦公民来此定居。更有甚者,当殖民地决定派出人员新建殖民地时,它们也会向母邦再度寻求建城者。殖民地在希腊文的意思中就是远方的家。

在建城后,殖民地就成为母邦的女儿邦,而同出一源的殖民地则成为姊?邦。在这里,界定关系除了前面两个条件外,主要还是城邦之神。比如,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十二邦被称为雅典殖民地,是因为它们都敬拜雅典娜,其圣火和建城人也来自雅典,他们敬重雅典的神、庆祝雅典的节日,并且每年都派人前往雅典献祭。它们有共同的泛爱奥尼亚神庙,共同供奉波塞冬,那是未到殖民地之前信奉的神。

在公元前 800 年至前 600 年,就出现了明显而广泛的殖民运动。殖民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早期多半是因为希腊本土贫瘠而细碎的土地,经不起人口增长后的再度分割。移民是很好的人口减压阀,土地无法承载的过剩人口,可以去海外的新天地碰碰运气。后期,殖民地可以因为从事黎凡特、埃及乃至波罗的海贸易而兴旺发达。

母邦与女儿邦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宗教来维系的,双方互相参与共同的节庆活动,或者参加全体希腊人都参加的奥运会或披提亚赛会之类的节庆。说明女儿邦的独立地位,有一个极端的例子:母邦和女儿邦之间也会兵戎相见,科林斯与她的女儿邦西拉据说就是第一对彼此武装争斗的母邦与女儿邦,战争爆发时间是在西拉建立两代人之后这种事情虽然被看作是不成体统的,但也并未被视为是反叛或者是脱离。

叙拉古希腊剧场,修建于公元前5世纪,在古希腊剧场中规模很大,有67行座位,分为9个和 8 个通道

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全民爱科学热潮中,许多人知道了科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他定居的城市叙拉古就是科林斯城在西西里建立的殖民地。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由于希腊殖民城市众多,又被罗马人称为“大希腊“(Magna Graecia)。叙拉古城在公元前 734 年(一说公元前 733 年)建城后,增长迅速,在公元前 415 年,其人口已经达到了 25 万之多,近似于雅典城邦。西塞罗后来称之为“最伟大与最美丽的希腊城市”,在公元 663--669 年还短暂成为拜占庭帝国首都。这样的城市,发展到后来规模甚至超越了母邦。

希腊的殖民城市,也保留了热爱本邦自由的特色。波斯王居鲁士大帝征服小亚细亚时,也将爱奥尼亚诸雅典殖民地城邦一并征服。提诺斯与福凯亚这两座城市的居民,就决定集体移居,不做波斯的臣民。一开始,波斯人采取了在每城设立僭主的统治方式,但一直受到希腊殖民地城邦的强烈排斥,这一斗争自然还得到了雅典的支持。大流士一世认为不征服雅典不足以绝诸邦之志,这才动员亚细亚的各个民族,跨过欧亚分界线,迈向通往萨拉米斯与马拉松的征服之路。

城邦之火

    古希腊城邦与家庭高度同构,还体现在圣火上。在普通人的房屋中都有祭坛,燃烧着少许煤炭。一家之主的职责就是维持这团火常燃不灭,否则必有厄运临头。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必须加添燃料,使火熊熊燃烧。只有当一家人都绝后,家火才熄灭。这与古代东亚所说的“香火断绝”,颇有其通之处。

圣火之所以为圣,显然说明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有一系列严肃的礼仪规范与保障,比如不是所有的木柴都可以用于圣火,有些被视为不洁,不可投入圣火。每年的某一日,圣火都要被熄灭,然后立即重新燃起新的圣火代替。圣火不可用铁敲石头产生火星的方式点燃,而是要用太阳火,或者用特定的木块互相摩擦来升起。

圣火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公共事务中。希腊人和罗马人都称呼供圣火的祭坛为维斯塔,这个词在希腊文和拉丁文中,都是祭坛的含义。由于这个词是阴性的,于是人们又认为这是个女神,并且产生了维斯塔贞女,守护圣火,贞女一旦被发现失贞或者失职未能守护好圣火,就要被处死。

在建立新城时,首先也要点燃邦火,然后围绕着邦火画出城墙的方位。这些都是神圣的举动,罗马建城者罗格斯的兄弟就因为侵犯了被视为有神居住的垄沟而被处死。每一个城邦,都记得自已的建城者名字和建城日期,因为每年都要在建城纪念日举行盛大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