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4月广昌失守后,中共中央已估计到,红军几乎不可能在根据地内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5月间,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决定,准备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并将这一决定报告共产国际。不久,共产国际复电同意。为筹划战略转移事宜,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三人团”中,政治上由博古做主;军事上由李德做主;周恩来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实施。
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压力,并准备实施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组织两支部队北上和西进。7月,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中革军委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中共中央还决定派曾洪易为中央代表,随军行动。中央要求红七军团北上闽浙赣皖边地区,发动游击战争,开展抗日民主运动。
7月6日晚,红七军团从瑞金出发,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转战,到达皖赣边婺德县时,原来的6000余人已不足2000人。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红七军团穿过敌人的两道封锁线,进入闽浙赣根据地,并于1934年11月初同红十军会合。中革军委决定:将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军第十军团,原浙赣军委司令员刘畴西任军团长,方志敏兼任闽浙赣军区司令员,粟裕任军区参谋长,后改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当时,中央红军已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国民党军队加紧了对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包围和进攻,形势日益严峻。方志敏、刘畴西率领部队一路北上,在到达黄山北麓太平县谭家桥时与敌军遭遇。敌军以大部队抄捷径占据了谭家桥地区的制高点,控制了乌泥关一带的公路。红军三次冲锋都未能成功,年轻骁勇的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身负重伤,不久壮烈牺牲。军团政治委员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等8名师以上干部都相继负伤。
敌军分三路围追堵截,红十军团转战,部队减员达三分之一以上,不得不回师闽浙赣根据地。蒋介石集中近20万兵力,在赣东北设下层层埋伏,对红军形成包围之势。在这种形势下,军团领导商定,由方志敏和粟裕率红十军团先头部队突破封锁线,进入闽浙赣地区;派人通知刘畴西、王如痴率军团主力同时行动。
但是,由于天下大雪,刘畴西等考虑到部队连日德军,十分疲劳,要求就地休息一夜。方志敏决定自己留下来随军团主力行动,粟裕和负伤的乐少华、刘英率先头部队当晚乘夜色顺利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达闽浙赣根据地的大坪、小坪、黄石田地区,等待军团主力。
敌人加紧对红十军团主力的封锁和包围,组成多路“搜剿”队,纵横穿插,把红十军团主力分割成数段。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红军弹尽粮绝,只有一小部分同志突出重围,至1月下旬大部分壮烈牺牲。军团主要领导人刘畴西、方志敏同志先后不幸被捕。1935年8月6日凌晨,方志敏和刘畴西在南昌城北下沙窝的秘密刑场英勇就义。方志敏年仅36岁,刘畴西38岁。
1934年7月初,湘赣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后,红六军团被分割、压缩在遂川、万安、泰和三县交界方圆数十里的狭小地区,处境十分艰险。在此情势下,中共中央及中革军委给红六军团和湘赣根据地下达训令,让红六军团离开湘赣根据地,向西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新根据地。
8月7日,红六军团共9700余人,开始西征。敌湘军第十五、第十六师尾追而来,红六军团昼夜兼程,突破敌人的封锁线,于8月11日到达湖南桂东县城以南的寨前圩。8月12日,红六军团在寨前圩召开连以上干部誓师大会,进行战斗动员,并正式宣布军政委员会和红六军团成立,萧克任军团长兼第十七师师长,王震任军团政治委员兼第十七师政治委员,李达任军团参谋长,张子意任军团政治部主任;龙云任第十八师师长,甘泗淇任第十八师政治委员。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下达训令时,并没有明确红六军团是作为前导,为中央红军探寻转移路线的,只是命令红六军团去湘西与红三军(即原红二军团)会合。其实,红六军团实际上担任了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向西突围的先遣队。不幸的是,敌人破译了红军的电报,侦察到总部的行动规律,就定期沿红六军团的宿营地点进行轰炸 。红六军团抢渡湘江,过新化、溆浦,于9月19日打响新厂战斗。其后,继续向西北挺进,1934年9月20日进入贵州境内清水江流域。
早在红六军团到达黔东地区之前,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就来到这里,建立革命武装和政权。1934年10月24日,红三军主力在印江县木黄与红六军团主力部队会合。会师后,红三军奉命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至此,红六军团胜利完成转移任务,并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起到了探路的作用。
在中央红军准备实行战略转移的同时,中共中央曾两次指示鄂豫皖省委设法摆脱困境,开辟新的根据地。1934年9月,程子华来到鄂豫皖根据地,传达中央的有关指示。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由省委委员高敬亭领导部分武装组成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边的游击战争。省委率领由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副军长的红二十五军共2900余人,于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红二十五军历时10个月,途经5个省,转战近万里,于1935年9月16日在陕西省延川县永平镇(今永坪)同陕甘红军会师,成为红军长征中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