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川黔苏区

退出湘鄂西根据地的红三军,转战湘鄂川边,数次准备建立根据地但未能实现。1933年12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省咸丰县大村举行会议,提出“创造湘鄂川黔新苏区”的口号。

1934年,在向黔东进军途中成立由夏曦、关向应、贺龙、卢冬生组成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边革命军事委员会。5月至7月间进入黔东,开辟了包括贵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和四川的酉阳在内的黔东特区根据地。8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决定红三军一方面巩固和发展黔东特区根据地;另一方面东进湘西,在湘鄂川边恢复老区,发展新区,以形成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大局面。

根据中央指示,为突破国民党军“围剿”,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经过郑重研究,决定从遂川出发,由敌军战斗力较弱的粤军和湘军的接合部突破封锁线。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告别湘赣苏区开始西进。8月12日,进军至湖南桂东县寨前圩,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誓师西征,并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和军团领导机关。

军政委员会以任弼时为主席,萧克、王震为委员;军团由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为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1934年10月7日,红六军团行至贵州石阡的甘溪,前卫部队遭到桂军的包围,在四面环山的甘溪街上,战斗异常激烈。战斗到最后,军团主力在后卫部队的掩护下,杀出重围,向东南方向转移。甘溪战斗的失利,使红六军团损失惨重,部队被截为三段,陷于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的包围。

为避敌突围,红六军团转入石阡、施秉、余庆的高山密林中与敌军周旋。10月15日,同主力部队失散的400余人,在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领下,突围至沿河县铅厂坝地区时,通过群众了解到水田坝一带有红军活动,便推测可能是贺龙红三军的部队。于是,李达率部向水田坝前进,与贺龙派出的侦察分队取得了联系,随后见到了贺龙、关向应。得知红六军团主力情况危急,次日,贺龙、关向应即率领主力南下寻找红六军团。

此时,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主力也兼程北进。1934年10月24日,终于在印江县木黄镇与红三军会师,胜利完成西征。由于木黄是游击区,贺龙与任弼时等商量后决定,部队迅速经石梁向四川酉阳县的南腰界转移。10月26日,红三军与红六军团在南腰界召开了会师庆祝大会。

庆祝会师大会后,两支部队进行了整编。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原第七、第九师分别改编为第四、第六师,共约4400人;红六军团由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谭家述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暂编为三个团,共约3300人。

随后,两军团在南腰界召开会议。会议接受了贺龙的建议,决定北上湘西北,并重新组建中共黔东特委和黔东独立师,留在原地坚持斗争。10月27日,红二、红六军团致电中革军委报告了北上湘西北的决定。10月28日,收到中革军委发来的复电,认为“二、六军团合成一个单位及一起行动是绝对错误的。二、六军团仍应单独的依中央及军委指示的活动地域发展,各自直受中央及军委直接指挥”。任弼时、贺龙等接到中革军委电报后,经反复考虑,决定坚持进军湘西北的原定计划。

之后,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领导,从南腰界出发,向湘西的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大庸等地挺进。他们利用山区有利地形,采取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方针,11月取得十万坪战斗的胜利,毙敌1000余人,俘敌2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红二、红六军团出发前,组建了中共黔东特委,调红六军团宣传部部长段苏权任书记;成立了黔东独立师,共800余人、400余支枪,调红六军团第五十三团团长王光泽任师长,段苏权兼政治委员,在特委领导下就地开展艰苦的游击战争。1934年11月28日,黔东独立师剩余的300多人在川河界被敌军包围,血战之下寡不敌众,终因弹尽粮绝,被迫分散突围,仅有十余人冲出重围到达湘西。

川河界之战后,王光泽在四川秀山不幸落入敌手,1934年12月21日被杀害于酉阳县龙潭镇巫家坡,时年31岁。政委段苏权负伤后,经历千难万险回到家乡。1937年9月,段苏权从因伤脱离红军的同乡谭毛苟处获知了红军所在地,便从茶陵到长沙,坐上了运兵车至山西太原八路军办事处,找到了任弼时,重新归队。面对突然出现的段苏权,任弼时大吃一惊:“段苏权,我们已在方面军党代表会上给你开过追悼会了,原来你还活着。”

按照贺龙的提议,1934年10月30日,红二、红六军团占领酉阳。湘西军阀陈渠珍害怕红军返回湘西,急调三个旅共万余人,从永绥、保靖向北移动,以阻截红二、红六军团进入湘西。红二、红六军团虚晃一枪,先经湖北西南角来凤县的百福司、渡酉水,抵达龙山招头寨,然后突转南下,挺进湘西北。在深秋时节,红军九天行进700余里,于11月7日占领永顺进行休整。

红二、红六军团占领永顺后,湘鄂敌军为之震动。湖北军阀徐源泉急调两个师开赴津市、澧县,企图堵截红军东进;湖南军阀何键令陈渠珍派兵十个团万余人扑来“围剿”,企图将红军逼出湘西。11月13日,当敌军逼近永顺城时,红军主动北撤,迷惑敌军,同时选定永顺城北45余公里的龙家寨十万坪地区设伏。这场漂亮的伏击战,缴枪2000支,红了长期盘踞在湘西的地方军阀陈渠珍以沉重的打击。

占领大庸后,贺龙、关向应、萧克等率领红二军团主力和红六军团的第五十一团,继续发展湘西攻势。红军先攻沅陵,再向常德、桃源,逼得蒋介石急令罗启疆独立第三十四旅由湖北黄陂乘船赶去布防。双方在桃源浯溪河展开激战。针对敌军布防分散的特点,12月15日夜,红军从大庸出发,当晚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离浯溪河仅十多里的三阳港。16日拂晓,红军第十二团首先突入敌人阵地,控制白洋河有利地形,形成对敌包围态势。主力部队则从后侧攻击敌人,前后夹击之下,敌人四处溃散,红军一举攻下桃源,并包围常德。

红军围困常德两昼夜,引得国民党湘军、鄂军、中央军三方接踵而至,于是贺龙等决定于12月20日撤围,向慈利方向开进,26日分别在黄市、溪口歼敌一部,进占慈利县城。12月30日,红军西返大庸、永顺休整,胜利结束湘西攻势。萧克后来总结说:“二、六军团,从11月中旬打永顺到12月打开慈利县城,是发展最快的时期,军队扩大了一倍。”

红二、红六军团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使中共中央逐渐改变原来的态度,同意向湘西北发展的战略,并决定建立湘鄂川黔边省委和省军警。1934年11月26日,,遵照中共中央电示,建立以任弼时为书记的中共湘鄂川黔临时省委和以贺龙为司令员、任弼时为政治委员的湘鄂川黔省军区。同时,还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由贺龙任主席,夏曦、朱长清任副主席。1935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电示,成立了以贺龙为主席,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王震等为委员的军委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