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鼎—一本打开的青铜之书

馆藏:上海博物馆

出土: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

年代:西周孝王时期

上海博物馆内,一场特殊的拍摄正在进行。三维全息摄影,采集文物的完整信息,并依此建立超高清的三维模型,许多正常视角无法看到或者忽略的细节,将被一一呈现。

特殊的拍摄

大克鼎----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鼎高 93.1 厘米,口径 75.6 厘米,重达 201.5 千克。

大克鼎

然而,它的价值并非由于巨大的体量,或者古朴的造型,而是藏在内壁上这些神秘的文字。它们将引领我们阅读周朝。“端庄美善、文采斐然的我的祖父,冲和谦让的心胸,淡泊宁静的神思,清纯智慧的德性……”这本青铜铸造的书,以赞美之词开场。

大克鼎上的文字

一个叫作克的贵族,刚刚接受周王的官职任命,而这项任命得益于祖父当年辅佐周王的功绩。西周时期的官职采用世袭制,青铜器上往往可见赞美祖先功绩的文字。这种习惯正是出于礼仪的要求,所谓“藏礼于器”。

鼎在周代是最重要的礼器,皇室和贵族常把重要的事件铸刻在钟、鼎等青铜器上,这种文字被称为“钟鼎文”,也叫“金文”。这些钟、鼎就是一本本记载历史的青铜之书。

钟鼎文

大克鼎的内壁铸有金文 290 个字,这些字迹让久远的年代逐渐清晰起来。王说:“赐给你红色的祭服,赐给你野地的田,赐给你耕种的田,还有土地上的奴隶。”大克鼎的内容涉及西周官制、礼仪、土地制度。它是一本青铜之书。

保卣及铭文拓片

大克鼎除了历史价值,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地位。西周时期,青铜技术精湛,铭文能够充分体现书法的笔意。大克鼎 290 个字,字迹清晰,典雅整瞻,是西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金文字体。在铭文的最后,克再三祈愿“天子的美意,祖先的恩泽,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远享用。”

铭文

但永远只是一个美好的期盼,大克鼎铸成不久,周朝衰落。春秋争霸,乱世之下,克的子孙又能去哪里安身呢?

秦灭六国后,中国文字用小篆取代了金文。汉朝以后,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青铜的书页彻底合上,从此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商鞅方升上的小篆

直到 1890 年,大克鼎在陕西省扶风县一处窖藏里被发现,人们オ知道,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叫作克的男人,因为祖父的功绩被周王封了官,赐予了大量的土地、衣服,甚至奴隶。在他人生的荣耀时刻,他感念自己的祖父,希望自己的子孙也能永远享用这份荣光。

(接右栏)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潘家的后人潘达于女士有感青铜鼎还是由国家保护为好,更可以让人们观赏到这些历史文物之美,于是決定把大克鼎无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潘达于女士与捐赠的大盂鼎、大克鼎

最初膳夫克为了纪念祖父和天子赏赐而造大鼎,并期盼这口大鼎能让“子子孙孙永宝用”。到清代时期,大克鼎重见天日,历经战争灾害,全赖爱惜古物之人的保护才得以保存下来。一口青铜鼎从两千多年前保留到现在,实在不易。这口重达 201.5 千克的大鼎,它的份量不止来自浑厚凝重的青铜,更是因为承载着古和今的历史故事,并把故事一一带到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