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尊盘—复刻传奇

馆藏:湖北省博物馆
出土: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

年代:战国

曾侯乙尊盘,既是失蜡法的标志作品,更是青铜工匠的图腾。在尊盘上盘踞着上千只蜷曲的怪兽。蟠虺,是蜷曲的小蛇;蟠螭,是没有双角的龙。

曾侯乙尊盘

尊盘出土后,就它的制作方法产生了巨大的争议。人们纷纷猜测两千年前的工匠到底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直到一名工匠经过二十年时间,用失蜡法成功铸造了一比一的复制品后,尊盘的制造之谜才最终揭开。

    这名工匠,就是曾经参与曾侯乙墓发掘的工作人员黄金洲。黄金洲说:“当时完全是凭兴趣,失蜡法没人做,我就开始顺着这个思路,想来看看失蜡法是怎么样的。这么多年,失败真的有几十次了,已经记不清了。开始就是用石膏搞一个大概的几何形状,阴刻刻成一个浮雕的石膏模型,定型了才开始再研究这个蜡模。”

失腊法制作乙尊盘

从石膏到蜡模,这个过程虽然采用了硅胶这样的现代材料,但是制作原理与古人并没有本质区别。黄金洲说:“我感觉到,从这个失蜡法可以看出,我们老祖先的智慧是太大了。每次做的时候我都在想,我现在用的工具都是电啊、烙铁啊,那都不一样,两千多年前那个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真是非常艰难,我对我们的老祖先真的佩服崇拜得五体投地,真是那样的。”

古代没有机床,无法直接在青铜上雕刻,只能采用中介物质:石蜡。石蜡比较柔软,可以雕刻复杂的花纹,这是失蜡法工艺的开始。

雕刻石膏模

 

在石膏上涂硅胶

 

翻制硅胶模

 

融化蜡水,倒入硅胶模,翻制蜡模

 

蜡模雕刻完成,覆盖三层石英砂,反复持续两天,形成坚硬的外壳。随后,部件将进入火炉烧制,进入失蜡法最关键的工序。这就是失蜡法名称的由来,蜡水流失,形成空腔,成为铜水的血管。工匠的巧思随着看不见的脉络,在重力的作用下缓缓遍布空腔。当铜水凝固,厚厚的外衣逐渐剥离,尊盘的一个部件也就宣告完成。

雕刻修整蜡模,组合成器

 

在蜡模外覆盖耐高温的石英砂加固

 

加热,使蜡水流失,留下可以铸造的模具

 

将融化的铜水灌入模具中,待冷却后,敲开石英砂,取出铜器

 

一个小小的部件,即使是借助现代工具,也需要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臻于完美。难以想象的是,那位制造尊盘的人,是以一种怎样的心境,怎样的意志,完成了一件如此复杂的作品,让两千年后的人们瞻仰、赞叹。

(接右栏):

我们可以看到,曾侯乙墓中的陪葬品都有统一的楚国装饰风格。漆豆顶部三条相互缠绕的龙纹和器耳的浮雕龙纹,冰鉴的八个龙形耳钮和全身布满的蟠螭、蟠虺纹,虽然不是同一材质,都显示出楚文化的繁复和神秘。但它们的装饰的复杂程度还是不及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编钟

商代时期的铭文是同青铜器一起铸造而成,笔划深且清晰,端庄厚重。而曾侯乙尊上的铭文是铸造完成后刻上去的,笔划浅细。铭文内容为“曾侯乙作持用终”,表明制作这件器物是让曾侯乙永久享用。可是仔细观看,会发现铭文中的“乙”字下有清晰的打磨痕迹。这说明原来的铭文被打磨掉后,再补刻的“乙”字。这件精美器物的真正所有者就成了疑问。有学者认为这组尊盘本是为曾侯乙的父亲或祖父铸造的随葬品,但因为失蜡法工艺过于复杂,再也做不出如此精美的青铜器,曾侯乙将父辈或祖辈曾侯的名号打磨掉,将这对心爱的尊盘永久安放在自己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