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页

不一样的历史

秦始皇功大于过

2000多年来,因为秦朝的迅速陨落,腐儒的污蔑,秦始皇从一位开国明君,被污蔑为一个残暴不仁滥杀无辜劳民伤财无德的皇帝。秦始皇有两大罪过,一是焚书坑儒,现在的记载文献大都说是秦始皇为了钳制人民的思想,把圣贤书全烧了不说,还把全国的读书人都抓来活埋了。单看文字,真是极其残忍。二是修建长城。大规模的修筑长城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加剧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为秦朝的短命统治埋下了隐患。

其实,客观公正地说,秦始皇可以说是一位开明、创新的皇帝。其功业和创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不相信天命,人主独尊,不可议论。周王除了称“王”之外,还自称“天子”,认为统治者的合法性来自上天的委托。秦始皇不接受这个理论:他不受任何人的控制,包括天。“天子”毕竟是儿子,不是老子,天的儿子要受制于上天,并不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不做儿子,要做就做老子。因此,秦代留下的碑文很少提到天,也很少提到“天命”。只有皇帝控制人,不能有什么来控制皇帝。

秦始皇还废除了历代都沿用的一个制度,叫“谥号制度”。什么叫“谥号”呢?就是君主死后,他的大臣们聚到一起,商量好给他一个盖棺论定的称号,来总结他的一生。如后世的汉武帝、隋炀帝,“武”字和“炀”字都是谥号。“武”就是指武功很厉害,“炀”是指不守礼法,众叛亲离。秦始皇把这个制度废除了,其理由就是,人主独尊,不可议论。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制度,是大逆不道的。

二是秦始皇也搞三权分立,全国处于可控状态。秦代的中央政府就是三权分立的,秦始皇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分别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让他们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地方上也是三权分立的。郡的长官叫郡守,主要管理郡里的文官,此外还有两个长官:郡监管监察和纪检,也是听中央的。因此,地方上这三个职务并不相互隶属,而是相互牵制。

有人说,三权分立是西方的产物,其实中国早就有了,而且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不过中国的三权分立和西方的出发点不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为了制约最高权力,而中国的三权分立,是为了保护最高权力不受挑战。秦代的政治制度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垂直系统,皇帝的权力一竿子插到底,每一个老百姓都被官僚体系控制起来。全国每一个角落,都处在可控状态。

三是秦始皇建设全国范围的“高速公路”。当然当时不叫“高速公路”,叫“驰道”,就是马可以在上面疾驰的大道。当时的“高速公路”网以首都咸阳为核心,从咸阳出发,向东一直抵达河北和山东,向南一直抵达江苏、浙江和湖南、湖北。驰道宽50步,即今天的六十多米,建筑质量很高,不牢固的地段甚至要用铜桩加固基础。之所以建设这样一个“高速公路”网,当然不是为了发展经济,“想致富,先修路”;他修驰道主要是出于军事目的---一旦天下哪个地方有人造反,中央派出的军队就可以迅速抵达。

配合“修驰道”工程,秦始皇还有一个“去险阻”工程。就是把原来六国修建的军事要塞全部拆除,目的是防止各地凭着这些要塞险阻来抵抗中央。当然,在拆险阻的同时,秦始皇又修了一个新的险阻,那就是伟大的万里长城,他修了一道长长的围墙,把匈奴挡在北边。

四是构建“软件”,在人心上达到“大一统”。为了统一天下人思想,秦始皇决定烧毁天下所有藏书。书读多了,人的想法就复杂了,不好控制了,所以除了秦国的国史以及一些工具书之外,所有的书都必须在30天之内烧光,30天之后如果谁的家里查出有书,就会被抓去判刑;敢公开谈论诗书的,斩首;敢以古论今、否定今天成就的,灭族。这就是所谓的“焚书坑儒”。

当然,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场文化浩劫。周代传下来的大部分诗书都被毁掉了,只有秦朝官方保留了一个小型图书馆,收藏了一些秦代的历史书。可惜7年之后,项羽攻入咸阳,又放了一把火,秦帝国的官方图书馆也化为灰烬。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积累了几千年的很多宝贵文化遗产,被永远毁灭了。我们今天还能读到的先秦古籍,都是幸存下来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部分被永远消灭了。

现在,大秦帝国的硬件和软件都更新升级了,已经固若金汤,看不到任何威胁了。他的帝国,传之万世,似乎没有任何问题。然而秦始皇万万不会想到,他死后不过3年,这个帝国就灭亡了。也就是说,大秦帝国从出现到灭亡,不过15年。秦国灭亡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和历代很多王朝一样,就是权力系统对民众的过度榨取。

秦国的成功,是因为能够高效地集中人力和物力,统一天下。统一天下后,这套汲取体系仍然在高速运转。因为秦始皇所做的那些事,修“驰道”、拆险阻、修长城、伐匈奴等,第一件事都是要花钱的。秦始皇还有一个爱好:喜欢搞大的工程项目。他每灭一国,就要把这个国家首都的宫殿绘下图纸,在咸阳边上照样复制一座。因此,他修的宫殿非常多。所以,大秦帝国的老百姓,赋税痛苦指数是空前的高。最可怕的是劳役,就是要为国家无偿地劳动。历史学者葛剑雄先生说,如果长期和短期服役都算的话,“秦始皇时征发的劳力,一度高达2000万,即总人口的50%。”

所以秦朝百姓造反是必然的,因为在秦朝造反的机会成本低。造反成功的概率虽然低,但仍然比你老老实实当顺民活下去的概率高。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还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那就是各地起义军对官僚都十分仇恨。他们最恨的不是我们想象的各地地主和富豪,而是压榨他们的酷吏。说实在的,秦朝的忠臣,无一例外都得是酷吏,因为如果不是酷吏,就执行不了那些残酷的法律。所以秦末农民起义还有一个特点,“有叛民无叛吏”,即没有一个官员参加造反。这形成了官与民两个界线分明的群体,因为官员已经完全站到民众的对立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