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页

不一样的历史

尧舜禹真的是禅让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叙述尧舜禹禅让过程的:尧将舜荐之于天,让其先摄政。尧死后,舜躲避尧的儿子丹朱,大家都去归附舜,而不去见丹朱。同样,舜将大禹荐之于天,让其摄政。舜死后,大禹躲避舜的儿子商均,结果大家都归附大禹,而不去朝见商均。这就是历史上形成的“尧舜禹禅让”的记载,也成了古代社会认可的主流。

然而,实际上,在处理尧舜禹帝位传承这一问题上,其解决方式,在先秦时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司马迁选择的“禅让”的版本,还有一个版本则是暴力夺权的传说。

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在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县西南)的一座古墓里出土了一部战国时魏国的史书,人们称它为《竹书纪年》,这是一部比司马迁的《史记》早得多的书。在这本书中,对尧舜禹权力过渡的记载,与《史记》中所言的“禅让”是不同的。《竹书纪年》说,当年舜是夺权而上位的,他不仅囚禁了尧,还囚禁了尧的儿子丹朱。舜最后把尧流放到了平阳,自己取代了他。

关于这场权力的斗争,儒家经典《尚书》中透露了一点蛛丝马迹,舜有了权力后,把尧在位时用的一些重臣都处置了。《韩非子》中记载,当年这些人都曾反对舜接任尧的位置,他们反对舜接任的一个理由就是舜的身份为平民百姓,结果这些反对舜的,都被尧派兵剿灭了。在舜接任尧这件事上,出现了战争,文献虽说是尧“派兵”诛杀反对舜的人,但如果结合《竹书纪年》来看,舜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一人也未可知。

因为舜是平民出身,从尧到舜,这样一种权力的交替,缺少了血缘传承的合法性,《史记》选择了儒家宣扬的“禅让”之说,而《竹年纪年》则选择了暴力夺权之说。岂不是要,《韩非子》中有一篇,也是选择了“暴力夺权”之说,说舜是逼近尧退位的,后来禹又逼近舜退位。

综合各种传说来看,大禹和尧是同辈人,两个人的血缘关系较近,大禹本身就具有 合法的血缘传承关系,有继承权,再加上传说大禹的父亲是鲧,而鲧又传说是被舜杀死的,当平民舜夺了尧的权力,大禹再武力重新夺权于舜,夺回属于自己的帝位,并为父亲报仇,从情理上来说,是有可能的。

当代学者王玉哲综合各种材料,在《尧舜禹“禅让”与“篡夺”两种传说并存的新理解》一文中指出:“尧的末年曾把其酋长职位传给他的儿子丹朱,有势力的有虞氏舜借口尧破坏了民主选举制,把尧囚禁起来,又放逐其了丹朱。舜于是把最高领导权篡夺到自己手中。舜临死前,也想把酋长职位传给他自己的儿子商均,夏禹也借口不能破坏旧传统,逼迫舜把酋长职位让给他,夏禹终于占据了这个最高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