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始皇的“误读”
关于秦始皇,历史上有不少“误读”,“焚书坑儒”事件就是一例。“焚书”,实际上并不是将所有的书都烧了,烧的主要是列国的史书以及儒家的诗、书和百家之言。
“焚书”事件的起因是一场会议辩论---究竟是封建制好,还是郡县制好。博士儒生淳于越来自齐地,他认为姜姓的齐是因为分封自己的族人比较少,后来没有依靠,就被田氏所代替了,所以他看好分封制。他引经据典,说自古就有封建制,封建制要比郡县制好,而且要合法,只有效法古人封建子弟作为屏障,执政才能长久。
李斯却对此予以驳斥:古今不同,制度亦当不同,这是自然而然的事。然后李斯建议为了防止读书人以古薄今读死书,与国家政策对着干部,最好把诗、书以及百家之言烧了。于是秦始皇听从丞相李斯的意见,开始烧书。除诗、书以及百家之言,一起烧掉的还有六国的史书,秦与六国为敌,六国史书中肯定有不少骂秦国的。
所烧书之范围,医学、药书、卜筮和种树等书籍不在其内,而即便是要烧的书,秦始皇在“国家图书馆”实际都是留存有副本的。后来刘邦先攻进咸阳,萧何搬了一批书籍出来。再后来,项羽来了,秦朝国家图书馆所有的书都被其付之一炬。当然,儒家文化并没有因此断绝,有些书的内容被人们背下来了,汉初的时候,重新写定。
再说“坑儒”,这跟“焚书”是两回事,坑儒事件发生在焚书事件的第二年,最初是由江湖骗子引起的,是两个方士,而非儒士。秦始皇好神仙,求长生,就派人到处去找长生不老药,卢生、侯生两个人拿了钱,没找到仙药,担心受罚,就私下骂了一通秦始皇发泄,说秦始皇刚愎自用,专任刑杀,迷恋权力,他不配享有仙药,然后就跑路了。
秦始皇闻言大怒:拿我的钱,还骂我,就将跟这两个江湖术士有牵连的四百六十人坑杀了,其中可能有部分读书人,但大部分很可能就是像卢生、侯生那样的帮助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的术士。在汉代,记录基本都是秦始皇“坑术士”或“杀术士”,如《史记》《汉书》等。术士与儒生有别,他们也读儒家经典,但更加精通阴阳五行方术,并不是纯儒。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有了“坑儒”之说,而且有了新的“坑儒”故事,说秦始皇统一文字,怕读书人不服,就在有温泉的地方种了瓜苗,冬天,结了果实,于是请七百多个读书人来看,趁机把他们坑杀在骊山的瓜田里,这就变成了秦始皇坑杀的是纯粹读书人这样一个故事。
唐以后,“坑术士”与“坑儒”的说法混淆起来,反正就是说秦始皇杀了很多读书人,同时,焚烧诗书,也变成了焚烧所有书籍,两者的范围都扩大了。“焚书坑儒”实际上已经符号化了,人们对“焚书坑儒”的夸大指责都表达了对暴政与暴君的谴责与抗议。
关于秦始皇还有一件事可能也有争议的,那就是传说秦始皇本想传位给扶苏,而不是胡亥。按照《史记》,秦始皇生前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立太子,他病危的时候,留下一封加盖了皇帝符玺的诏书给扶苏,让其主持葬礼,结果没有来得及给使者,就死了。赵高拦截了这个诏书不发。秦始皇去世后,赵高与李斯一起密谋篡改了诏书,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这个传言的兴起大概与秦末农民起义有关,扶苏被看作具有仁德的公子,二世胡亥为暴君,于是人们就打着为扶苏报仇的旗号,说他才是真正的接班人,造胡亥的反,后来这个说法就被司马迁所接受了。而出土的西汉早期文献《赵正书》中记载,秦始皇指定的继承人实际就是胡亥。
扶苏因为反对烧书政策与李斯不和,也触怒了秦始皇,秦始皇应该不是很喜欢他,让他去边疆监督蒙恬修长城了。据说秦始皇有12个儿子,他可能最喜欢胡亥,他最后一次出游就只带着胡亥。《赵正书》中所说把大位传给胡亥,或许比《史记》中所载传给扶苏更接近真相呢。
有时候出土文献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一些历史问题,比如秦始皇皇王位继承人的问题,又如关于劳役延期是否会被杀头的问题。陈胜、吴广起义的一个理由就是因为大雨耽搁,劳役延期了,而迟到了就会被杀头,与其到了目的地被杀头,不如当即揭竿而起。
但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上记载,秦朝的法律并不是这样的,上面写着征调劳役,迟到5天以内只是口头警告,10天以内的交罚款,上面还特意提到,如果赶上大雨,因为恶劣天气而迟到的,可以免受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