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页

不一样的历史

这些都是外来的?这些吃的是到了明朝才有的?

有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不知其来历,实际很多东西都是源自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比如剑这种兵器,外国发明剑的时间,要比中国早一千年左右,是通过游牧民族传到中国的。而我们的文化特征就是兼收并蓄,传入之后,迅速改进,后来中国自己独特的铁剑深受西方人的喜爱。

还有景泰蓝,它是以铜做胎涂上矿物质燃料烧成的多彩的器物,一般说创于明景泰时期,其实这种工艺始于埃及,唐时传入我国,不久又失传了。现存最早的实物是宣德时期的,估计初传的时间应在元代晚期。珐琅工艺经过明清不断改进,成了我国的传统工艺品。

还有高凳子、高椅子,也是从国外传入的。先秦时期人们都是跪坐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胡床之类的低矮坐具。而到了唐宋,则出现了高的坐具,人的脚和腿在坐着的时候,彻底得到了“解放”,不用再吃力。这种家具传入后,逐渐演化为具有本土审美的古典家具了。还有折扇,大概是宋代从日本传入的。折扇也发展出了中国本土的文化,比如在扇子上写诗作画。明清时期,折扇成为文人雅士的身份标志。

除了器物,有些食物,也不是我们本土的。比如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中原地区才逐渐出现了苜蓿、葡萄、核桃、石榴、芝麻、蚕豆、黄瓜、大蒜、香菜、芋头等食物。大约汉代的时候,还从印度引入了茄子。魏晋南北朝时期,茄子已经很常见了。早期的茄子还是圆形的,到了元朝,人们培育出了长茄子。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活跃,国外的食物品种再次大量传入,如胡椒、菠菜、无花果、莴笋、开心果、丝瓜,等等。胡椒传入后,很值钱,甚至可以当货币用。西瓜也在这一时期传入,到了宋元时期,开始大规模种植了,此时规模化种植的还有以前传进来的胡萝卜等。宋代还出现了铁锅,炒菜开始流行了,中国的饮食品质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明朝时,引进了菠萝、辣椒、苦瓜、土豆、甘薯、玉米、花生、向日葵等。清代时,引进了菜花、卷心菜、洋葱、西红柿,草莓也取代了本土的野草莓。玉米、甘薯、土豆引进后,这些高产作物在清朝逐渐广泛种植。

说了这么多引进的食物,那么生活中有哪些是我们本土的食物呢?中国是水稻的故乡,柑橘、桃子也是产于我们中国的。苹果,先秦时叫柰,这是中国本土的一种苹果。19世纪70年代以后,外国品种的各种苹果相继传入,逐渐取代了本土苹果。虽然名字还是叫苹果,但一般在市场上买到的却不是中国古代提到的本土苹果了。

很多食物虽然是外来的,但做法、吃法本土化,为我所用,人们逐渐探索、发展出了八大菜系。我们甚至将一些食物“符号化”,像二十四节气与饮食的结合。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独特的饮食习俗。立春吃春卷或春饼,惊蛰在山西一带讲究吃梨;清明节在山东一带有蒸面燕的习俗;立夏,现在江浙一带农村儿童有吃鸡蛋的习俗;冬至与夏至,谚语说“冬至的馄饨,夏至的面”。等等。

传统节日也有着各自独特的饮食习俗,如春节除了年夜饭、屠苏酒、饺子、糍粑还有年糕。宋辽时期,春节吃年糕在北京地区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其名字象征着“年高”“年年高”的美好寓意。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元宵作为节日饮食始于晋代,盛行于唐宋,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北方一般称为“元宵”江南称为“汤团”清代苏州人称为“圆子”,杭州人也叫作“上灯圆子”,这就双形成了后来的一个名字---汤圆。

五月初五端午节,要吃粽子:粽子据说与祭祀屈原有关,也是在魏晋时期,粽子成为端午的节日食品。八月十五要吃月饼:月饼最初是作为一种祭祀月神的贡品,宋代就有了,到是明代,成为中秋节代表性节令食品。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八粥的起源有诸多说法,一说与中国传统的腊祭有关,一说与佛教的习俗有关。人们在这一天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有的地方又叫“八宝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