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五岭”,指南岭山脉中五座著名的山岭,即大庾岭(位于今江西大余县、广东南雄县交界处)、骑田岭(位于今湖南宜章县、郴州市交界处)、都庞岭(位于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江永县交界处)、萌渚岭(在今湖南江华县西南与广西贺县交界处)及越城岭(在今湖南新宁与广西全州县交界处)。
都庞岭山脉为五岭之一,处于湘桂交界处,横跨广西桂林的灌阳、恭城、湖南永州的道县及江永县。位于五岭西段的都庞岭和越城岭两山之间,形成一条狭长山谷,成为秦戍五岭南下时重要的行军路线之一,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潇贺古道。它北连湖南潇水,南接广西贺江,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潇贺古道虽从湖南的零陵出发,但至道县这一段基本走的潇水,即水路。到了道县以后,河道将会变得更窄,水流也变得更湍急,不具备行船条件,须借陆路去往下一条河流--贺江。因此,道县作为潇贺古道陆路起点 ,经潇贺古道陆路南下,并在贺州进入中转站,或上茶船古道 ,经东安江,走贺江,入西江,直达广州出海;或沿贺江至西江,再经贵港、南流江从北海合浦出海。
潇贺古道陆路部分,以道县双屋村的凉亭为起点,分为东西两条线:西线由北向南经过江永县进入广西;东线由东北向西南斜穿江华瑶族自治县全境进入广西,两段全长约250公里。 这条道路宽1米至 1.5 米不等,多为鹅卵石和碎石铺成,也有用青石块铺垫,可以说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那就相当于是秦朝的“高速路”。
潇贺古道,经过岔山村的隘口,就意味着进入了广西,这是“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 “岔山"古道,最初建成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冬,多为就地取材的拳头大碎三角石或青石板拼建而成。在岔山村,至今仍留有一段石板铺就的古道遗迹, 沿着石板路漫步,可以看到古戏台、古塔、古庙等历史遗迹。
从岔山村开始,直到贺州,将会在路上频繁碰到大大小小的风雨桥,仅富川境内保存下来的就有27座,而它们的作用大多是为古道上来往的行人提供一处休憩之所。兴隆桥是位于岔山村村口的古风雨桥,经历几百年的风雨,原来的门楼早已破损,新修缮的门楼与那尽显沧桑之色的风雨桥组合在一起,看起来多少有点显得不太协调。而坐落于富川朝东镇的登瀛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史载记录中,富川修筑的第一座风雨桥,横跨秀水河。
此外,在朝东镇还能见到不少风雨桥,仅黄沙河上就有8座,包括四百多年历史的回澜风雨桥。回澜风雨桥位于富川县朝东镇油沐村与沐笼村之间的黄沙河上,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的一座石拱桥,由三孔石桥、桥廊、桥亭、楼阁组成 。采用穿斗式木结构,桥廊下为三拱石桥。 设东西门出入,楼阁砖墙上有多幅人物花鸟壁画,屋面四角飞檐高翘。在桥上立有多块修桥关联石碑,其中有明代陕西道监察御史何廷枢所书《重建回澜石亭桥》。
沿着古道南下,还会见到许多随着古道的开通而留存下来的古村落。上甘棠村作为千年古村落,在潇贺古道上具有独特的地位,除了地扼湘桂交通咽喉外,更有千年传承的周氏血脉,现已成为潇贺古道上一个著名的旅游打卡地。
离上甘棠村不远的是勾蓝瑶寨, 这个弥漫着浓郁古韵的村落有“天堂瑶寨”之美誉。寨子里的一块古碑上,镌刻着“山勾联透、溪水伏流、色蓝於靛、因名勾蓝”十六个大字,勾蓝瑶寨因此得名。勾蓝瑶村属喀斯特地貌,四周群山环绕,层峦耸翠、溪峡相间,错落有致,兰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形成了“枕山、环水、面屏”的格局。
富川是潇贺古道陆路的终点之一。川岩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境内,海拔390米的石龙山呈南北走向横卧在溶洞上,贺江源头西侧一条重要的支流六合村地下河涌泉形成的河流,流经石龙山时穿岩而过,故称川岩。川岩是富川最富盛名的溶洞,堪称潇贺古道第一岩。洞中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穿过岩洞又是另外一番景色,仿若世外桃源。
川岩入口处壁岩上的石刻都是古迹,书法让人叹为观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洞西入口处峭壁上刻有的"独挽狂澜"四个行书大字,镌刻于右壁上6米高处,竖排阴刻,每个字直径1米,刻深10厘米,是广东南海潘嶙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17年)率兵沿古道路过此岩,观赏川岩奇景之余文涌兴起留书镌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