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南部的宁远县,与罗霄山脉交界的南岭北麓的九嶷山区,一个U形的走向,很像一个马蹄形。在这个马蹄形盆地中,隐藏着一个有上万规模的千年古村,那就是下灌村。这个古村并非位于交通便利之地,也远离政治经济中心,但又是如何兴盛起来的呢?
下灌村的成因与另一个古村落有关,这就是距离下灌村30公里的琵琶岗村。在琵琶岗村,在一条宽阔街道的两边,仍然留有许多店铺、旅店的遗迹,依稀还能感受到当年的繁华。琵琶岗村同样位于九嶷山中,明清时期属于相对闭塞之地,这里为何会出现过商贾云集的景象呢?
在琵琶岗村后的一条山路上,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左走石城,右往广东”的字样。原来这里曾经是盐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产自广东的海盐,从这里运往湖南、广西等地。后来往来的商贩在这里定居下来,使得这里慢慢发展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古村。
下灌村与琵琶岗相距30公里,它人口众多的原因会不会与盐道有关呢?与琵琶岗村相比,下灌村规模要大得多,但村中并没有盐道以及客栈、店铺的痕迹。然而,曾经的下灌村很可能与古盐道有些许的关联,但是由于后来环境的变迁,原有的一些商路痕迹,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同样与运送盐道相关,琵琶岗村只是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小村庄,而下灌村却有上万人的规模,是什么原因让下灌村人口如此之多呢?下灌村位于九嶷山围成的U形盆地中,属于汇水集中之地,下灌村被三条河流环绕贯穿,水网密布,旱涝无忧,这恐怕是下灌村人口众多的主要原因。
环绕贯穿下灌村的三条河流,它们有的源自九嶷山中,有的从溶洞中发源,在流经下灌村后500米处,三条河流合为一条。三条河流清晰地组成了一个“中”字,下灌村就是建设在这个“中”字之上。村庄的格局和河流的形状,勾画出一艘船的样子,成为一个船形的台地,天然具有防洪的功能。古人在地理位置的选择上,体现了非凡的智慧。
适宜的居住环境和临近商路的地理位置,也吸引了往来的商贩在此扎根,村庄规模不断壮大,最终达到了接近万人规模的繁荣景象。
本人相继探访了下灌古村和琵琵古村。如今的下灌古村是历史悠久的江南古村之一,被赞誉为“湖南第一村”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留下感叹:“游九疑而不经此,几失其真形矣。”这说明下灌古村的风景之美已经引起了古代文人的倾慕。
下灌村文化底蕴厚重,曾孕育唐代湖广第一状元李?、南宋特科状元乐雷发两位状元。除了两位状元,下灌古村还培养出四位将军和四十八位进士,成为湖南省内的历史瑰宝。村里至今留存有文星塔、状元楼和读书岩等文化遗址。村里的农家书屋设在迄今有近百年历史的灌溪学校,书屋现有图书6000多册,由专人负责管理,辐射1万多村民及大量游客。
下灌村内有千古流芳的李氏宗祠,建筑雄伟的状元楼,均始建于宋朝,村内还有许多的名胜古迹, 像文星塔、应龙亭、广文桥、赛景岩、读书岩等,其中状元楼、文星塔、洗砚池、读书岩、挂榜山等为李?和乐雷发两位状元的文化遗址。
而相比之下,30公里外的琵琶岗村,不但古代时被下灌村后来居上,而且如今虽然也挂有“古村”的名号,却已是名不符实。进入村庄,见到四个正在打麻将的村民,她们听说我是来探访古村的,竟然异口同声地说是骗人的,村干部拿到了有关古村的资金,却不重视古村建筑的保护,现在很多古居都倒塌了。
本人到古村中走了一圈,果然除了古塔之外,古代留存的民居寥寥无几。在村中又见到一位老年人,跟他说起下灌村的情况,他说以前琵琶村的古居并不亚于下灌村,只是乡干部除了不准盖新房外,并没有多少保护古民居的有效办法,结果在修新路中,不少古民居遭受了破坏。在村内一块古村浏览图上,不知也被谁写上了“傻B”的字样。
上面提到的刻有“左走石城,右往广东”字样的石碑,本人费尽周折,在村民热心带路下,终于找到了。它位于古时挑盐的古盐道上,古盐道用石板铺就,现在已散见于山林杂草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