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灌阳洞井古民居

灌阳的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很高,但并不缺水,一般喀斯特地区会出现大面积的石漠化现象,而这里却恰恰相反,不仅没有,而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湘江源头之一的灌江全长 140 多千米,流域面积约 2100 平方千米。说到灌阳的水资源丰沛程度,向导告诉我们一个更为神奇的景象,在灌阳的湘桂古道上,有一个古村庄如同泡在水上一样。

美丽的灌江

这个被形容泡在水上的古村叫洞井村,位于灌阳县西南方向,距离县城40 多千米。洞井村犹如温度计底部的玻璃泡被两山夹围。 洞井古民居沿着古道两边布局,青墙黛瓦,溪流环绕,整个古村建筑群融合了徽派风格和瑶族桂北民居的特点。古宅的布局设计也别具匠心。根据水路古道的分布,东边的民宅面向西方,与古道和水路形成对应,而西边的民宅则多背水而建。洞井村果真是泡在水上的村落吗?

洞井村

村民告诉我们,洞井村的确是一个泡在水上的村落,古村中虽然多水,却遇旱不涸,遇水不漏,更为神奇的是,村中水井和水塘的温度似乎会依据人的需要各不相同。这口井就是我们村里面最老的一口井了,冬天的话,这里面的水都是热的,水塘里面的水都是冷的,很明显看到有热气冒出来。室外仅有7 摄氏度,然而这口水井却散发着淡淡的暖意。井水为何是温热的?

洞井古井

经过对洞井村的一番考察和实地测量,池塘和水井的水温相差10 摄氏度左右。专家据此推测,这两处水源应该来自不同的地层。水塘里的水源处于接近地表的浅层裂隙水层,而老井井水至少来自地下100 米处,因为地下水越深,水温越高。

洞井村池塘

灌阳的这种喀斯特地貌为什么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水源呢? 这种现象依然和都庞岭海洋山密切相关。受水流的长期冲刷,都庞岭海洋山的风化岩石不断被搬运至沟谷中,形成松散堆积层。大气降水后,水充盈其中,形成地下水。当从高处补给水塘的水量恰好等于水塘向低处排泄的水量时,水塘水位基本保持不变。当裂隙自地表向下穿过隔水层时,便形成泉水。因为水塘的水埋藏较浅,而泉水主要来自较深的地下,于是就出现了洞井村冷热不一的水源奇观。

洞井村一隅

灌阳地区虽然是喀斯特地貌,但是熔石洼地的地下存在着一个隔水层,因为有这道隔水层,这一区域既有水,又不会发生洪涝。洞井古村如同泡在水里,虽然古民居历经680 多年,却可以安稳如初,加之山间盆地里富饶的土壤,此地成为瑶族鲜明生存的不二之选。两山夹一沟的特殊地形,也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

洞井村村景

洞井村古民居属于明清两代的瑶族地方民宅建筑群,具有岭南水乡风格,距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古民居以唐姓居住为主,至今居住着瑶汉人家190户600多人,其中瑶族89户,明清古建筑老宅68 座。瑶汉民族杂居和睦相处,瑶族民族风情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12年被列入《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9月获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洞井村一隅

古村落坐东南朝西北,依山傍水、水秀山青,风景秀美。每座古宅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的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宅内装饰多为砖,木石,其木石雕刻技艺精湛,花卉飞禽栩栩如生。

洞井村村景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性强,高头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青砖黑瓦、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至今仍保持着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

古民居至今还保存有完整的牌匾5块,尤其是唐氏祠堂里,完整地保存着一块实为罕见和珍贵的清代廉政告示碑,此碑是桂林市地方禁令的唯一石碑,同时还留有清朝末年的门牌号,武举人的习武石蹬。

清代廉政告示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