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州燕窝楼

灵渠地处越城岭与海洋山之间的走廊地带,沟通了珠江与长江水系,成为中原与岭南地区来往的重要通道。2, 000多年间,无数船只通过灵渠南来北往这条人工河道到底给沿岸的风土人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这种属于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马头墙在这里随处可见。由于五岭古道开凿以及灵渠水运的开通,为南来北往的货物运输提供了便利。众多南北商贾便来到这里经商定居,他们修筑的房屋难免会带上家乡的建筑特点。

徽派建筑风格的马头墙

全州县位于广西东北部,距离广西首府南宁市430多千米,东南与湖南道县交界,南与兴安、灌阳二县接壤,西域资源毗邻。数千年来绕城而过的湘江,犹如为全州注入了灵魂。水清滩浅的江边,夕阳下的古道城池,南北东西文化在此碰撞交流。

这个地方湘江水流比较平稳,是当时修建灵渠的最佳物流集散地,但是在往湘江上游航行,下面就变窄,大船再也无法通行。所以全州在当时就承担了秦始皇征服岭南和修建灵渠大后方的重任。

全州地段的美丽湘江

灵渠开通后,迅速带动了全州的发展,本地烧制的瓷器等商品顺着湘江远销长江流域和中原,已沿着珠江销往广东及东南亚。灵渠不仅是一条疏浚南北河道,跨越山川阻隔的水脉,也是一道传播中原文化、沟通五岭地区各民族情感的文脉。地处全州城内的燕窝楼就是最好的见证。

燕窝楼

燕窝楼也是蒋淦家族的宗祠。蒋淦家族的祖先叫蒋琬,三国时期接诸葛亮班辅佐刘禅的大司马。蒋琬本来住永岁乡梅潭村,宋朝时,其后人迁居石岗村委石岗村,住到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的时候,村里一个叫建德公的大概想建立伟业,在村东南口看好了一块宅基地,积累了一点木材,就要动工修建宗祠,但还没动土,自己就先去了。

期间还有好几人都想继承他的遗愿,终因财力不济,不了了之。这事几乎成了家族的心病。1511年,蒋淦高中进士第五名,官至工部侍郎,皇帝御赐他建造一所宗祠,由他亲自设计并主持修建。1511年开始动工,到1528年修成,蒋氏宗祠的建筑是由两重天井的四合院组成的三进院落,因地形由低至高,沿纵轴线布置祠门、祠堂以供奉蒋氏历代祖先。

燕窝楼

燕窝楼位于全州县城东北方向约15千米处,是广西目前发现的最早采用如意斗拱建造的一座木制牌楼。这座牌楼上宽下窄的门楼不费一钉一铆,却在长达500余年的时光中巧妙地维持着自身的平衡与稳固,无异于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燕窝楼最经典的部分就是它的如意斗拱。明楼四层,次楼 3 层,层层斜挑 324 个弓字型拱木组成的如意斗拱,坐斗承接,层层堆叠,蔚为壮观。

它们在内外拽枋上 45 度平行纵列出翘,纵列构建搭接的弹性节点,使得整栋牌楼晃而不散,摇而不倒。 燕窝楼高耸的檐牙之下,层层交错的榫木,连接着当代人与先祖的精神交流,也连接着岭南与中原的文化沟通。“累朝荣荫家声远;历代科名世泽长。”这是燕窝楼门外高悬的明万历年间内阁大学士叶向高书写的木刻楹联。门楼上这幅“思荣”的牌匾,充分说明了这个氏族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当时社会上的名望。

累朝荣荫家声远;历代科名世泽长

燕窝楼所在石岗头村,因历代读书人甚多,曾有“才子之乡”之称。明清之期,蒋氏家族共出了大小官员72个。据蒋氏族谱记载,族人每年都要自觉捐款,请人对它进行检修。“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期间,许多文物遭到损毁,但村民舍出命来也要对燕窝楼进行保护,使它逃过了一场空前的大劫难。

历经近500年的燕窝楼,迄今仍巍峨耸立,风采依然,它是广西目前为止发现最古老的木质牌楼,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