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传奇(刘诗昆口述)(1)

下一页

钢琴启蒙(上)

我 1939 年 3 月 8 日生于天津,不满三岁就开始学钢琴了。那时的中国,要不是生长在适当的城市,没有富裕的家庭背景,或者家长不懂音乐,你都不可能学钢琴,我很幸运,这几个条件都具备了。当时只有上海、天津、哈尔滨、青岛和厦门五个城市的孩子,才最有可能接触到钢琴,因为这五座城市深受西洋文化影响。北平市(今北京市)除燕京大学音乐系有少量学钢琴的学生外,也几乎看不到钢琴。

我后来能成为钢琴家,一个重要原因是小时候生长在天津。这座城市当时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工业、商业、外贸和海运中心,有不少富裕家庭的孩子学钢琴,在社交场合也有钢琴可弹,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大有人在。学钢琴的最关键原因是我父亲,他不但懂音乐,而且还是大资本家。

父亲叫刘啸东,又名刘海皋,1911 年 9 月 19 日生于北京市一个传统大家庭,我的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三代都是科举中考的,曾祖父还是翰林。父亲兄弟姐妹六人,只有他一人比较洋化,19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他先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学英文,后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今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主修声乐,专攻西洋美声唱法的男低音。

我出生时,父母都在天津市商品检验局做职员。母亲名叫张敏君,生于 1914 年农历五月廿七日,她中学毕业后,到天津认识了我父亲,1938 年两人成婚。父亲早年就利用业余时间教授声乐,后来的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等都曾得到他的声乐指导。到我懂事的时候,父亲已经在经商了,他跟杨厚成先生合伙开办了惠安进出口贸易行(简称“惠安行”),地址就在天津中国大戏院那条街再往海河走一点,距离法国桥(今解放桥)不是太远。他们把中国的土特产销售到外国,再把洋货运回中国来卖。后来盛如松和曹诗俊先生也加入惠安行,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

父亲头脑灵活,很会做生意,但他又是一个比较正统的人,虽然有了钱,但不抽烟、不喝烈酒,只喝点啤酒。他平时爱看书写作,文笔很不错,稿件有时还在音乐刊物上发表,业余时间全跟音乐家来往,他希望子女也都学音乐。我是家中长子,生下来叫刘诗?,后来我自己改为“昆”字。我还有三个妹妹,大妹刘纯如,二妹刘澄如,三妹刘晶如。我们学习音乐的条件都很优越,我出生时,家里就有四台钢琴:一台三角钢琴是法国品牌“普莱耶尔”(PLEYEL),三台立式钢琴是“谋得利”(MOUTRIE)牌子的,这是在上海组装的英国钢琴。家里的装饰品也多是音乐题材,比如贝多芬铜像,以及西洋音乐家的画像等。

大概不到两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客厅的地毯上爬,爬着爬着突然哭了起来。父亲很奇怪,在地毯上找来找去,看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扎着我了,但没找着。后来我又不哭了。过了若干天,突然间我又大哭。第三次大哭,父亲就发现了一个规律。原来他收藏了一万多张西洋古典音乐的唱片,他经常用留声机放着听。每当我哇哇大哭时,都因为他在放莫扎特的《摇篮曲》唱片。其实这首曲子并不为表达悲哀而作,只是当时的我感到有种悲哀而已,直到今天我还如此认为。可一般不到两岁的孩子是不能分辨曲子的,更不能感到其中的内涵,但我特别灵,不但能听出是同一首曲子,而且每次都有同样强烈的感受,说明我对音乐特别敏感。当父亲发现我有音乐天资后,就立志把我培养成音乐家。

1941 年下半年,我就开始学钢琴了。父亲给我请的启蒙老师是刘金定女士,她是北平燕京大学音乐系的毕业生,就住在天津“小白楼”。她教得很系统,我每个礼拜到她那儿上两次课,直到我家搬到上海为止。平常在家,父亲就亲自教我弹琴。他知道正确的教授方法和弹奏方法,特别是手型手指的姿势、手腕的形状要对,比如手指要弯曲,要用指尖,不能用指肚触键,大掌关节要鼓起来,不能塌下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