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哀帝刘欣在位时上林苑已经相当衰落,宫观数量不及盛期的几分之一,很多空闲土地被百姓占据。元寿二年(前 1 年),匈奴单于囊知牙斯来朝,汉廷根据当年太岁星运行的位置,特意安排单于住进上林苑的葡萄宫,隐含克制之意,对外声称是为了加倍表示敬意,并且额外赏赐单于许多衣服、锦帛和丝绵。
古代皇帝的后妃家族统称为“外戚”。汉朝的外威势力很大,经常主持朝政。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娘家是魏郡的王氏家族,在西汉后期成为最显贵的外戚世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官至大司马。王氏子弟大多生活奢靡,追逐声色犬马,唯有王政君的侄儿王莽甘于清贫,为人谦逊,好学上进。成帝阳朔三年(前 22 年),王莽正式入仕,礼贤下士,清廉简朴,不断高升。哀帝在位期间,王莽一度退职隐居,等哀帝去世后被姑母王太后任命为大司马,拥立八岁的汉平帝刘?继位,开始总揽政局。

王莽知道王太后长期寡居深官,生活苦闷,便经常安排车驾,奉太后巡游上林苑,春天与贵妇们一起采桑,夏天在御宿苑纳凉,秋天游昆明池,冬天在飞羽宫饮酒,去上兰宫观看射猎。太后大喜,在苑中流连不归,放任王莽擅权。几年后平帝又死,王莽立两岁的孺子婴为太子,自已代摄朝政,两年后正式篡位,建立新朝。
王莽称帝后推行全面改革。他极度推崇儒家礼制,于地皇元年(20 年)下旨拆除上林苑中建章宫、承光宫、储元宫、平乐观、当路观、阳禄观等宫观建筑,取其木材砖瓦,按照理想模式在长安南郊修建新室九庙。王莽有强烈的复古倾向,喜欢更改官名、地名,主管上林苑的水衡都尉一职也被改为“予虞”。

王莽的新政推行极不顺利,激化了社会矛盾,还轻率兴师讨伐匈奴,又赶上自然灾害频发,天下动荡,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地皇四年(23 年),更始皇帝刘玄率领的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从未央宫前殿西出白虎门,逃到宫西南部沧池边的渐台,据水坚守,遭到四面围攻,其臣属一千多人全部战死,王莽本人也被斩首。《汉书》和《后汉书》对这段史实的记载有些模糊,唐代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做注,认为王莽被杀的地方不是未央官的渐台,而是建章宫太液池边的渐台。
两年后赤眉军攻入长安,杀死刘玄,四处抢掠,纵火焚烧。汉朝宗室刘秀于当年(25 年)称帝,之后陆续剪灭群雄,建立东汉王朝。因为关中凋敝,改以洛阳为首都。刘秀部将邓禹、冯异、马援等统兵在长安附近征战,都曾经在上林苑屯扎。
经过几番惨烈的战争洗礼,西汉长安宫殿和上林苑几乎全部被毁,重蹈秦代宫苑的命运,只剩下颓垣断壁,满目苍凉。秦皇汉武的雄图大业和万千宫阙终归尘土,沧海桑田一般的轮回是王朝兴盛与衰亡历程最忠实的写照,背后凝聚了无数人民的血汗和泪水,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故宫博物院藏
东汉初期文学家班固和张衡分别作有《西都赋》和《西京赋》,都用大段文字描述上林苑的旧貌。虽然他们只见到宫观废墟和残山剩水,仍凭借故老的口述和史书的记载,加上自己的想象,用“上林禁苑,跨谷弥阜”“缭垣绵联,四百余里”“盛娱游之壮观,奋泰武乎上圃”等词句勾画出昔日恢宏壮丽的景致。其后两千年间有更多的诗文对上林苑凭吊追忆,同时“上林”“汉苑”“汉宫”也成为经典的园林绘画主题,例如元代李容瑾的《汉苑图》、明代仇英的《上林图》、清代袁耀的《汉宫秋月图》等。
明代仇英绘《上林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西汉之后,关中上林苑被视为皇家园林的重要典范,历朝御苑屡有以“上林”为名者。东汉初年在洛阳城西北建了一座上林苑,永平十五年(72 年)汉明帝刘庄率车骑在此校猎;南朝刘宋大明三年(459 年),孝武音刘骏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玄武湖北面建上林苑;唐代对长安西郊的昆明池一带重加修整,仍称上林苑,贞观十八年(644 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在此赐宴雍州父老;明代北京南郊的南海子(南苑)是皇家猎场,以“上林苑”为别名,并设“上林苑监”掌管苑囿事务。但是这些上林苑的规模都远远不及关中上林苑,只能稍具其意而已。很多时候,“上林”或“上苑”也可以用作所有皇家园林的代称,在历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极高。
上古、秦汉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开创期,君主所拥有的宫苑成为园林的主流,与后世相比,人工雕琢的痕迹还比较少,空间开阔疏朗,保持较多的自然本色,而且独具一种雄浑质朴的气质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一阶段的园林内容驳杂,百物俱出,千树竞秀,万兽奔腾,楼观如云,湖池如海,还致力于模拟天象、再造仙境,反映了多重的文化内涵。所有这些特点,在秦汉时期的关中上林苑得到最全面的体现,漫无边际的丘壑河池、崇殿高台、珍稀禽兽、花草竹木共同谱写出一曲园林绝唱,千载之后,仍在天地间悠悠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