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代之际

---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公元317年, 刘裕率领以“北府兵”为主力的东晋军队攻入关中,占领长安灭了羌人建立的后秦,关中父老重见“王师”。但是,三个月后,刘裕不顾关中父老的劝留,让12岁的儿子刘义真及部分将领镇守长安、经营关中自己率部而返。

那么,这一次南边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刘裕又一次匆匆回师?对此,当时的人们和后世的人们有多种推测,其中《资治通鉴》的说法比较具有代表性: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认为,刘裕回师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第一,众将思归。 第二,刘穆之死。 刘穆之办事一向牢靠。 但是,恰恰有一个关系重大的事情,刘穆之没有办好。什么事呢?刘裕北伐攻占洛阳之后,应有的待遇没有给。这就是留守南京的刘穆之的疏忽了。而以刘穆之的办事风格,绝不应该发生这样的“疏忽”。如果不是“疏忽”,那就是“故意”,性质就严重了。那么,刘穆之故意疏忽不给刘裕的是什么待遇呢?是“九锡”。

所谓的“锡”就是“赐”,这两个字在古代可以通用的,所以,“九锡”就是“九赐”,是中国古代帝王赐给诸侯的最高礼遇,有九件东西,包括车马、服装、卫队、仪仗等等。而这九件东西,只有帝王才有资格拥有。也就是说,赐了“九锡”,在威仪上就和皇帝一样。 刘穆之为何恰恰故意疏忽这件事情?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到,那就是对刘裕取东晋而代之心存疑虑。这就不是“全心全意”了。

刘裕因此而不高兴,刘穆之因此而“愧惧”,因“愧惧”而发病,因发病而去世。所以他死了之后,刘裕才“惊恸哀惋”。这“惊”字用得绝妙,没想到刘穆之如此经不起敲打。接替刘穆之的徐羡之是“北府兵”系统出身, 全力支持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刘裕北伐时,徐羡之留守南京,地位仅次于刘穆之。

按理说,刘穆之死后由徐羡之接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刘裕为何更属意王弘?理由只有一个,对徐羡之也不是太放心。刘穆之故意疏忽,你徐羡之干什么去了?王弘出自琅玡王氏,是东晋政权的缔造者王导的曾孙、刘裕的心腹。刘裕命其从北伐前线返回南京,表示对刘穆之的不信任,已经有取而代之的意思。

但是,刘裕放心的王弘却让别人不放心。反对王弘接班最为激烈的是谢晦,理由是王弘威望不够,难以服众。这个理由确实很充分,所以,刘裕只能同意自己不是太放心的徐羨之接替刘穆之。反对王弘接任的谢晦出自陈郡谢氏,也是刘裕的心腹,能力极强,但比王弘还年轻,自然也更不可能上位。

围绕着刘穆之的死和刘裕的回师,至少说明 : 只要东晋这个躯壳还在,人们就无法“全心全意”为刘裕服务,因为这种“全心全意”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刘穆之忠心耿耿,但关键时候掉链子。接替他的徐羡之,也是忠心耿耿,但和刘穆之共同掉链子。即使换上王弘、谢晦,能保证他们到时候不掉链子吗?所以,东晋这张皮、这个躯壳,必须尽快除去。

---
line drawing of a dog

透过各种因素,我们可以看到。真正促使刘裕放下关中、回师南京的归根到底只是一件事,改朝换代做皇帝。 这个时候刘裕需要面对的,是从桓玄手中迎回的晋安帝。

公元419年年初,被刘裕解救出来重新做了十多年皇帝的晋安帝司马德宗突然去世,由弟弟司马德文继位,这就是东晋的“恭帝”。所有的史料都认为,安帝的去世属非正常死亡,是刘裕派人勒死的。这倒奇怪了,刘裕要做皇帝根本不必费那么大的事,为何放不过一个对自己构不成任何威胁的弱智皇帝?应该又是“谶语”在作怪。

当时流行的谶语,不仅有“晋祚尽昌明”,还有“昌明之后有二帝”。串在一起,就是晋祚到孝武帝的时候就已经到头了,但此后还应该有两个皇帝。孝武帝之后是安帝,安帝之后还应该有一个。为了早日改朝换代,又要迎合这个谶语,只能让安帝早点死去。

不过这也过于残忍,桓玄都容得下这个弱智皇帝,你刘裕怎么就容不得。要早日禅代,又应还有二帝的谶语,其实也简单,废了安帝,另立恭帝不就可以了吗?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刘裕还是想掩人耳目,想神不知鬼不觉弄死安帝,以示“天命”所归。却不知若要不知,除非不为。

---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比起弱智的安帝哥哥德宗,弟弟德文是个明白人。 哥哥死后,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摆设而已,什么时候别人要自己下台,自己就得下台。所以,当刘裕派人暗示其该让位的时候,司马德文十分潇洒。司马德文当即命人起草让位诏书。当然,这个诏书刘裕方面早已草就,让皇帝用印就是了。

公元420年农历六月,刘裕设坛于南京的南郊,行登极大典礼。按刘裕和助手们的本意,是应该和魏代汉、晋代魏一样,举行“禅让”仪式的。但是,东晋的最后一位皇帝司马德文却是有性格的人,他不像哥哥安帝那样任人摆布,在让位诏书上用完玉玺之后,连同玉玺一并奉上,不等禅让大典的到来,就退居到原来的琅玡王府,潜心向佛,不问政事。

刘裕礼节性的谦让表,没办法递交给这个提前退位的皇帝,所谓的大典,司马德文更不出席。你刘裕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哥们不陪你这孙子玩。所以,刘裕只能演独角戏,在祭告上天的熊熊烈火的辉映之下,在文武群臣高呼万岁的声浪之中,登坛祭拜天地,同时也接受出席登极仪式文武群臣和军民人等的贺拜。

由于在此之前,刘裕已经被东晋皇帝封为“宋王”,所以,“宋”就成为新朝的国号。由于这个“宋”和后来的齐、梁、陈,都只是统治着中国的南方,所以人们把这几个政权并称为“南朝”,与北方的“北朝”相对应,国号之前则加一“南”字。刘裕创建的这个政权,本来应该被称为“南宋”。但由于几百年后又有北宋、南宋,人们为了区别,就把刘裕的这个“宋”或“南宋”称为“刘宋”。

虽然刘裕如愿以偿做了皇帝,但不好好配合登极大典的司马德文必须受到惩罚。司马德文自己也担心会和哥哥同样的下场,故时时警惕。但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如果刘裕真的要下手,你躲得过吗?果然,几个月后,司马德文被杀于居所琅玡王府。死后,被追谥“恭”,历史上称之为“恭帝”。

---
line drawing of a dog

“刘宋”创建后两年,公元422年,东征西讨、南征北伐20多年的刘裕,因病去世,享年60岁,太子刘义符继位。 刘义符出生的时候,刘裕已经是东晋真正的掌控者,因为“老年得子”对儿子们也就十分宠爱。这样,刘义符的生活方式和他父亲完全不同,有条件学习艺术、有条件学习骑射,所以史料说“善骑射,解音律”。

但是,刘义符缺乏的是管教、是规矩,喜欢的是吃喝玩乐。 有记载说刘义符在父亲病重期间、在父亲死后的服丧期间,仍然是游乐无度,这就使得他的监护人极其担心。 谁是刘义符的监护人?我们前面说到的接替刘穆之的徐羡之、“陈郡谢氏”的谢晦。刘裕死前,将太子刘义符托付给徐羡之为首的几位大臣。

徐羡之等人耐着性子观察了好几个月,也规劝了好几个月,无可奈何地达成共识,刘义符根本不适合做皇帝。那怎么办?换皇帝。 但是,如果废了刘义符,按长幼顺序,就轮到了刘义真。而在他们看来,18岁的刘义真和19岁的刘义符没有什么两样,他们看中的是老三刘义隆。直接要扶老三上位,老大、老二怎么办?

在徐羨之的主持下,一群“顾命大臣”以皇帝刘义符的名义,先把刘义真的王位免了,然后发动兵变,将刘义符押出南京,又以皇太后的名义,将其废除。 公元424年,杀了刘义符、刘义真兄弟之后,徐羡之等人把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刘义隆从荆州刺史的位子上迎到了南京,立为皇帝,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宋文帝”。

宋文帝刘义隆当时也是18岁,和两个死去的哥哥差不多大,但长相、性格却不同。哥哥义符、义真都是美男子、帅小伙,又轻佻无度、游乐无度,刘义隆却酷似父亲,虽然身体并不太好,但也是身高“七尺五寸”,而且也是“深沉有谋略”,徐羡之等人因此而看中了他。

但是,徐羨之等人可能忽略了事情的另外一面。刘义符、刘义真喜欢玩乐,为政可能也就宽容。用东晋简文帝的理论,愿意和朋友一起玩的人,也一定会善待朋友。而“深沉有谋略”的刘义隆,就不是一个容易侍候的君主了。那么,酷似其父的刘义隆,将怎么报答帮助他上位的功臣,刘宋日后的道路将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