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北朝

徐羡之等人杀了已经继位的刘裕的长子刘义符,又杀了曾经留守关中的刘裕的次子刘义真,将酷似其父的老三刘义隆扶上了“刘宋”皇帝的宝座,这就是“刘宋”的“文帝”,即宋文帝,年号为“元嘉”。
刘义隆即位半年后,徐羡之认为国家已经稳定,自己的使命也算完成,和其他几位功臣一道,真心实意地向刘义隆提出辞呈,刘义隆也很爽快地接受了他们的辞呈,自己开始亲政。 从徐羡之等人废刘义符、刘义真,立刘义隆,特别是在刘义隆即位后又主动退出权力中心,可以看出他们主要是出于公心而较少考虑自身的利益。
但是,就像一年前徐羡之等人废了义符、义真仍不罢休一样,性格上酷似其父的刘义隆对于徐羡之等人也不以其让权退位而罢休,在他看来既然有功得赏,那有罪也必诛,假如有一天你们认为我也不行,是否也如法炮制?所以,先下手为强。
公元426年,刚刚坐稳皇位的刘义隆追究两年前发生的政变,高姿态地强调,少帝刘义符并非昏庸残忍之君、庐陵王刘义真更是心地纯真,徐羡之、傅亮、谢晦不顾先帝的顾命之恩,擅行杀戮,丧心病狂,天地不容。已经交权的徐羡之、傅亮,发兵收监,在荆州刺史任上的谢晦,发兵征讨。结果,徐羡之自杀,傅亮、谢晦被杀,亲属及属下多受牵连。
说到这里,不得不指出当时的一个现象,就是晋宋“禅代”之际的“戾气”,或者说,是“暴戾之气”。刘裕身上的暴戾之气、徐羡之等人暴戾之气,蔓延到新即位的刘宋皇帝刘义隆,他不能容忍杀了他两个哥哥的这帮人在他身边晃悠;即使离职也容不得这帮人活在这个世界。

刘裕留给刘义隆的,是一份硕大财富。刘义隆继承了父亲留下的财富,也继承了父亲杀伐果断的个性,对于他认为的潜在祸害决不手软;同时,又继承了父亲生活节俭、政策宽松的风格。这样两种风格的结合,使得刘宋统治下的中国南方进入到一个新的良好发展时期。
这是西晋太康时期以来,难得一见的太平时期。所以,后人把刘义隆在位的元嘉时期,与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并称为“元嘉之治”。只是因为刘宋偏安江南,不像汉、唐是大帝国,所以没怎么引起人们的关注。
但是,我们需要指出一个事实: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治世”,都是相对于“乱世”而言的。事实上,所有的“治世”在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的同时,也都有它们自身的问题。 现在说到的刘义隆有什么问题,他的问题给“元嘉之治”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说两个问题。
第一,生性猜忌。 檀氏家族出身“八府兵”,追随刘裕讨伐桓玄、西征北伐。檀道济则是檀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作战英勇、长于谋略善于安抚将士,传说“三十六计”就是他总结出来的。 刘义隆铲除谢晦时,靠的也是檀道济,这可以说是刘裕留给儿子们的“万里长城”。
但是,刘义隆由于身体不好,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担心自己一旦弃世,檀道济不服儿子们管,于是没有任何理由地,将檀道济和他的几个同样能征惯战的儿子,还有被认为与檀有关的张之勇的几位部将,全部杀害。
不但猜忌臣下,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也猜忌自己的儿子,导致父子反目。在位第三十年的时候,刘义隆被太子刘朐杀死,死前,正在和人商议废太子的事情。
第二,志大才疏。刘义隆做起了“英主”的梦,希望继承父亲的伟业,北伐中原,最好是能统一全国。但是,其一,刘义隆从小生活优越,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用南唐后主李煜的话,是“几曾识下戈”,你拿什么和死去的父亲比?
其二,就是这个“几曾识干戈”的人,却自作聪明,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前线将士是进是退,是战是守,都得经过他的批准。当然,只可能是瞎指挥。其三,刘义隆的运气霉到极点,这个时候的北方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他所面对的,也并非刘裕当年的敌手可比。

那么,刘义隆面对的敌手是谁?说到这里,我们得先把“刘宋”和“南朝”放下,扫描一下北方的形势,说说“北朝”的事情。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迅速瓦解,北方出现了鲜卑慕容垂所建的“后燕”、慕容泓所建的“西燕”及乞伏部建立的“西秦”,又有羌人姚苌所建的“后秦”、汉人吕光所建的“后凉”,此后,还有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的“夏”,以及从“后燕”中分出的“南燕”,这些政权,也都在“五胡十六国”之列。
刘裕的北伐,正值前秦崩溃、北方多个政权并存的分裂状态,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地灭南燕、灭后秦,但是,也受到一股力量的干扰,这股力量就是鲜卑拓跋氏的“魏”。我们已经说过“五胡”之中的匈奴、羯、氐,但是,还没有真正说到“鲜卑”和“羌”。
鲜卑是活动在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之一,活动区在大兴安岭一带,所以也属于“东胡”,语言则和匈奴一样,属“阿尔泰语系”。但是,有一个事情需要引起重视,那就是“淝水之战”后,鲜卑慕容氏复国,起兵进攻长安,前秦皇帝苻坚斥其为“白虏”。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鲜卑部族,有慕容部、拓跋部、宇文部。 到了“刘宋”刘义隆北伐时期,这些鲜卑族慕容氏的英雄,大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刘义隆面对的,是鲜卑族的拓跋部。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鲜卑的拓跋氏稍稍落后于慕容氏。当慕容氏已经对中原事务发挥作用的时候,拓跋部也建立了一个政权,由于所在地在今山西的北部,为战国时期赵国的“代郡”,所以这个政权取号为“代”。但是,这个“代”是西晋灭亡之前给的封号,,没有被后人纳入“十六国”中。引领鲜卑拓跋氏的“代”国走向强大并且和中原地区有更多联系的,是拓跋什翼犍。

公元329年,同样逃脱了这场杀戮的什翼捷的苛苛拓跋翳愧做了拓跋部的首脑。为了改善和南边邻居的关系,将10岁的什翼犍送到后赵做人质 。这个时候的后赵,已经灭了前赵,控制着辽阔的中国北方,襄国、城,也就是现在河北邢台、河南安阳一带,既是石勒政权的政治中心,也是汉文化、中原文化的中心。什翼犍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年, 经历了石勒、石虎两个时代,感受了一个“大国”的气息,也接受了浓烈的原文化的熏陶。
在这段时间,拓跋部又发生了一场政变,什翼犍的哥哥、“代王”拓跋翳槐被别人夺了权,落荒而逃,逃到后赵的邺城。“大赵天王”石勒的继承者石虎高规格地接待了这位落难的鲜卑兄弟,并且派出军队,护送拓跋翳槐归国。
人们根本无法想象,拓跋翳槐这一次的出逃与回归,竟然会对于鲜卑拓跋部此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第一,在后赵的那段时间里,拓跋翳槐应该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强大魅力,也感受到有强有力的后赵的支持是多么幸运。 第二,在后赵的那些时间里,拓跋翳槐应该和被他派到后赵做人质的弟弟拓跋什翼犍有了更多的交流,对这个弟弟有了更多的认识。
所以,在回到拓跋故地的一年之后,拓跋翳槐在临死前做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交代,让人们迎回在后赵做人质的什翼犍,继承自己的地位。 公元339年,20岁的什翼犍回到拓跋故地做“代王”。这个时候的什翼犍,已经不是10年前的少年,而是一位真正的鲜卑男人了。
史料对什翼犍的记载是:“生而奇伟,宽仁大度,喜怒不形于色。身长八尺,隆准龙颜,立发委地,卧则乳垂至席。”(《魏书昭成帝纪》),成年的什翼犍身材魁梧,身高185厘米以上,还有帝王的容貌和气度。但是,这位有帝王容貌和气度的鲜卑男子,却是一位正在被汉化的鲜卑男子。那么,什翼犍为代王之后,将如何着手将他感受到的中原文化后赵制度,嫁接到自己的鲜卑同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