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英雄

---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鲜卑拓跋氏什翼犍回到故国之后,要将他感受到的中原文化、后赵制度,嫁接到自己的鲜卑同胞之中。 什翼犍做了“代王”之后,该怎么做,该怎么展示自己的能力?什翼犍有自己的计划。

第一,设官任职。用我们现在的概念,就是建立组织保障。我们曾经说过游牧民族的活动习惯,是以部族为单位,一个部族就是一个社会组织同时也是一支军队,大的部族是方面军,小的部族是战斗队,大大小小的部族,其首脑是大大小小的将领,众多部族的联合体,则类似于“部落联盟”。

为了使这个部落联盟更像是“国家”,就得把部族的首领改造成国家的官员。 当部族的首领被“代王”任命为官员的时候,他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他仍然是该部族的首脑,他的地位受到代王及鲜卑国家的保护;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国家任命的官员,得效忠于朝廷、效忠于国君。 什翼犍设官任职的目的,是把鲜卑族拓跋部的国家弄得更像国家,减少部落联盟的色彩。

第二,开边拓土。通过设官任职,什翼犍对鲜卑拓跋部内部各部族的控制力加强了,开始对外进行征服性或掠夺性的战争。活动在河套地区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有一个名为“铁弗”的匈奴别部,因为东邻鲜卑拓跋部,是什翼键首先打击的对象。这个部族在什翼犍的打击之下,时叛时附,被压迫着向南迁徙,一直迁徙到了河西走廊即今甘肃一带,河套地区遂归鲜卑拓跋所有 。

活动在鄂尔浑河、土拉河即今蒙古中部的高车,由于南邻鲜卑拓跋部,是什翼犍打击的又一对象。高车当时号称强悍,但在什翼犍的鲜卑拓跋部的打击之下,几乎每战皆溃,其他部族,更望风归附。什翼犍时期鲜卑拓跋部的影响所及,东起松嫩平原,西至中亚盆地,成为中国北部一个强大的势力。

第三,建城定都。在设官任职、开边拓土的同时,什翼犍更想做的是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建城定都。回到故国不久,什翼犍在参合陂大会各部首脑,商议定都之事。但是,商议了几天,没有结果,说明有很大的争议。争议什么?争议是坚持鲜卑族过去的生活、生产习惯,也就是游牧的习惯,还是学习中原地区的生活、生产方式,即农业的、定居的方式。最后由什翼犍的母亲一锤定音,否定了什翼犍的想法。

---
line drawing of a dog

什翼犍可以说是生不逢时,正当他带领代国走向强盛、向中原文化靠拢的时候,南边有一个更加强盛的力量正在形成,这就是苻坚的前秦。 公元376、377年之际,前秦大军在匈奴别部“铁弗”的引导下,向鲜卑拓跋部的“代国”发动攻击,本来依附于拓跋的高车等部纷纷反戈,什翼犍兵败北撤,死于内乱。

鲜卑族拓跋部的代国和慕容部的前燕一样,并入前秦。 但是,前秦对中国北方的统治并不巩固,“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北方重新陷于多个政权的攻伐之中 。在这一片混乱之中,鲜卑族的拓跋部也重新崛起,公元386年初,鲜卑拓跋部的“代国”在灭亡十年后,什翼犍的“嫡孙”、16岁的拓跋珪,在拓跋部贵族的拥戴下,自称“代王”,宣告复国。

“复国”的几个月之后,拓跋珪又把国号由“代”改名为“魏”。作为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珪放弃了带地域特点的国号“赵”,用起了可以视为“正统”的中原国号,曹魏的“魏”。 那么,为何要称“魏”?拓跋珪后来有一个诏令,揭示了其中的原因:

“我祖先虽然拥有大片的领地、征服了远近的民族,但并未实现对中原的统治。我继承祖宗家业处于乱世之中,天下纷纷,虽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风俗不同,但都向往天下太平、期盼天下一家,这也是我的愿望和使命。国号由“代”改为“魏”,就是要实现这个愿望和使命。

---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为了避难,慕容垂带着儿子们投奔前秦。苻坚对前燕早已虎视眈眈,唯一忌惮的就是慕容垂,听说慕容垂前来投奔,喜出望外,亲自迎出长安城外,礼遇有加。士为知己者死,慕容垂死心塌地为前秦出力,屡立战功,但是,却受到包括王猛在内的前秦高层的猜忌乃至陷害。虽然“大秦天王”苻坚胸怀博大,时时护着慕容垂,但慕容垂却深感寄人篱下的屈辱,复国的念头由此而生。

从所有的史料记载看,慕容垂无论在前燕与兄弟相处,还是在前秦与同僚相处,都是保持低调,从来没有表现出不安分。既然如此,问题在哪里呢?如果说有问题,那就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本领太大。无论在前燕、前秦,慕容垂都是战功卓著,而且具有治理国家的方略。所以,慕容垂的本领,得到本族的、外族的,本国的、外国的,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第二,气场太强。史料记载慕容垂,身长七尺四寸,个子并不太高,手垂过膝,这倒是富贵相。关键是气度非凡, 聪颖而有城府,大气而有威严,是帝王气象。特别是不管到哪里,都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也就是说,气场极其强大。

第三,身份不配。如果慕容垂在兄弟中不是排行第五,而是排行第一或第二,那他的身份就是前燕法定的皇位接班人,那他的本领大、气场强就非但不是问题,而是优势。但他恰恰是老五,这是根本的问题。你如此优秀,不是功高震主吗?不是把别人比下去了吗? 问题就出在这里:你的本领、你的气场,超过了你的身份,那就是你的问题。

---
line drawing of a dog

“淝水之战”后,北方大乱,慕容垂乘机回到故地,招揽旧部,恢复燕国,史称“后燕”,势力范围包括今山西、河北的中部和南部,河南的北部和中部、山东全部、内蒙及辽宁的一部分,为前秦崩溃后北方的最大势力。面对如此强大的后燕, 拓跋珪和他的助手们有自己的办法,无非是两个字:是“敬”,二是“拖”。

先说这个“敬”字。拓跋珪复国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部尚不稳定,权威尚未树立,得罪不起后燕,所以每每遣使进贡。后燕若有军事行动,拓跋珪也出兵配合。所以,当拓跋珪受到内部或外部力量的打击时,后燕也派军队援助。在最初的五六年时间里,拓跋珪的魏是恭恭敬敬地侍候慕容垂的燕;慕容垂虽然也对拓跋珪保持着一定的警惕,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打击另外一股慕容部建立的西燕。

再说这个“拖”字。面对慕容垂,拓跋珪唯一的优势是年轻,这是最大的资本。拓跋珪复国的时候16岁,这个时候的慕容垂是61岁,两人相差45岁,这就是拓跋珪的本钱,可以和慕容垂拖岁月。

拓跋珪完全有理由相信,慕容垂虽然厉害,但拖不了多久。当然,拓跋珪能够拖,不但有自己年龄的本钱,还有鲜卑族拓跋部的本钱,这是一个正在上下一心向外扩张的民族共同体,是一股生机勃勃的势力。到公元391年,拓跋珪大抵上已经平息了内部的各种矛盾,征服了时叛时附的高车、铁弗、柔然诸部,国力大为增强。

这一结果,离不开后燕的帮助。大家说,以慕容垂的老练,怎么会帮助拓跋珪扫平那么多的敌人呢?很简单,因为拓跋珪的这些敌人当时也是慕容垂的敌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拓跋魏强大了,慕容燕也更加强大了。

拓跋珪准备和慕容垂拖到什么时候?可能准备拖到慕容垂去世,因为只要他这尊大神还在,就让所有的人敬畏。但是,慕容垂决定不让拓跋珪再拖下去。第一,拓跋魏的强大,超出了慕容垂的预料,过于迅猛。第二,拓跋珪的能力,不是慕容垂的儿子们比得上的。第三,慕容垂自己的年事已高,拖不起。

老练的慕容垂打算敲打敲打年轻的拓跋珪。正好,拓跋珪派自己的弟弟拓跋觚出使后燕,这本来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慕容垂把拓跋觚扣押下来,让拓跋珪送良马交换。 这其实是发出一个信号,考验羽毛正在丰满的拓跋珪是否还是“恭敬”,是否敢于和自己对抗。

拓跋珪决定接受慕容垂的挑战。所以,第一,公然拒绝慕容垂索取良马的要求;第二,不断提出抗议,要求后燕放回弟弟拓跋觚;第三,公开与西燕联手,共同对抗后燕。拓跋珪的这一系列行动,既是慕容垂所担心的,又是他所希望的。

慕容垂的担心很容易理解,因为他一直对拓跋魏的崛起保持警惕。但为什么说又是他所希望的?因为慕容垂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解决拓跋魏的问题以免给儿子们留下后患,现在拓跋珪公开决裂,正好当机立断。

公元395年,拓跋珪25岁,慕容垂70岁。在灭了西燕之后,70岁的慕容垂决定对25岁的拓跋珪发动致命的一击,解除儿子们的后患。鲜卑族拓跋部和慕容部新老霸主之间的争夺战,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