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业孙承

---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后燕皇帝慕容垂决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无论如何得解决拓跋魏的问题,即使不能彻底解决,也得将其打残。公元395年农历五月,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宝,带着几个亲兄弟, 领兵10万,向拓跋魏发起攻击。

当慕容宝统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拓跋的时候,拓跋魏的部众分成了几大股,分别向东北、西北撤退,但拓跋珪率领的一股,却被慕容宝死死咬住。拓跋珪率部节节抵抗、节节败退,一直退到参合陂,也将慕容宝的燕军引到了参合陂。

这个地名为“参合陂”的地方,是拓跋珪的出生地,也是拓跋部举行大典之地,在今山西大同和内蒙古呼和浩特之间的岱海一带,有湖泊、有河流、有草原、有山脉,地形复杂,既是鲜卑拓跋部的福地,也是魏国的腹地。

但是,把慕容宝引到参合陂后,拓跋珪并没有停顿下来,而是继续拖着慕容宝的军队向西、向西、再向西,一直拖到了“五原”即今内蒙古包头以南的黄河一带,而这正是拓跋珪“让”慕容宝死死咬住的原因。 拓跋珪将慕容宝的大军拖到“五原”之后,不再后撤了,而是和慕容宝隔着黄河对垒,打起了持久战。

拓跋珪是要在这里施展阴谋诡计。什么阴谋诡计?在选择了有利的位置、有利的季节,并且将燕军拖得疲惫不堪、将士厌战之后,拓跋珪派兵切断慕容宝大军和后燕本土的一切信息,这支部队就是当时撤向东北的魏军。

玩什么阴谋?说来简单,儿子慕容宝出兵时,老子慕容垂正患病,拓跋珪利用这个状况,在切断了慕容宝和本土的信息之后,散布慕容垂病逝的消息,当然是假消息,目的是扰乱后燕的军心。也就是说,拓跋珪要在自己占有地利、天时、人和之后,和慕容宝决战。

果然,这个消息一传出,慕容宝弟弟慕容麟的一些部下便谋划铲除慕容宝、推举慕容麟上位。虽然阴谋败露,参与策划的将领都被处死,但慕容宝、慕容麟兄弟之间的猜忌也加深了。更要命的是,这个消息使得后燕将士军心涣散,人人思归。公元395年的农历十月底,既因前方军心涣散、后方信息不通,又因草原的气候日渐寒冷,慕容宝拖不下去了,下令烧毁战船,全军撤退。

慕容撤退时,黄河河面还没有结冰,慕容宝认为拓跋珪无船渡河,加上前燕兵多将广,带着军队缓缓而退。 但是,一夜北风,黄河结冰了,这正是拓跋珪所需要的。完全可以断定,这也是拓跋部长期积累的气象经验。到了这个季节,一夜北风,黄河一定结冰,这就是内线作战的优势,外地人却不了解。

拓跋珪亲自带领两万精锐,渡过结冰的黄河,在参合陂追上了燕军。十一月初十日清晨,魏军向燕军驻地发起攻击。燕军从睡梦中惊醒, 顿时乱成一团,被杀而死的、践踏而死的、破冰溺死的,不计其数, 降者四五万人,被全部坑杀于参合陂。慕容宝、慕容麟兄弟狼狈逃脱,10万燕军,逃回的仅几千人。

---
line drawing of a dog

慕容宝率领败兵逃回后燕的都城中山,即今日河北的定县。慕容垂对这一结果颇感意外,但又似乎在预料之中。第二年,已经71岁高龄的慕容垂病势稍好,即起倾国之兵,向拓跋珪再度发起攻击。

慕容垂一出手,情况就不同了,数路燕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拓跋魏以重创,不但攻占了拓跋魏的南都平城,而且全歼了镇守平城的数万拓跋精锐,已经归附拓跋的各部族纷纷叛归慕容。后起之秀拓跋珪在慕容垂的打击下,竟然惶恐不知所措。

但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本应在意料之中,却又来得十分突然的喜讯救了他。什么喜讯?慕容垂死了,时年71岁。慕容垂一死,拓跋珪无所畏惧了。慕容垂的死是在公元396年农历四月,七月,拓跋珪便建天子旌旗,并且改年号为“皇始”以本年为“皇始元年”。随后,向后燕发起攻击,并在第二年攻占燕都中山。

公元398年,拓跋珪把都城从云中郡的盛乐即今内蒙古的和林格尔,迁到代郡的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和中原的王朝一样,在平城修宫殿、立太庙、建社稷坛。一切准备停当,这年十二月,从公历说,是公元399年的正月,拓跋珪正式称帝。

在此后的十年时间里,拓跋珪南征北战、东进西伐,继续开拓他的事业。 虽然事业在发展,拓跋珪却陷入迷茫。越迷茫越焦躁,越焦躁越乱方寸,乱吃药、乱杀戮,成了这个时候拓跋珪的常态,结果被儿子拓跋绍杀害,时年39岁,后来被追谥为“道武皇帝”,就是著名的“道武帝”,庙号为“太祖” 。

杀害拓跋珪的拓跋绍,是拓跋珪的第二个儿子。他杀拓跋珪,是因为拓跋珪囚禁并准备处死他的生母贺夫人。拓跋绍买通拓跋珪身边的卫队和宦官,逾墙而入,杀了正在昏睡的拓跋珪,救出了母亲。 但是,拓跋绍最终没有救出母亲,并和母亲一道,被同父异母的哥哥,也就是拓跋珪长子、太子拓跋嗣所杀。拓跋嗣继承了皇位,时年18岁,这就是北魏历史上的“明元皇帝”。当时是公元409年。

---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公元423年,拓跋嗣的北魏军在东线渡过黄河,连下青、兖二州,夺取了先后属于后燕、南燕但被刘裕所攻占的山东一带,拓地数百里。同年,魏军在西线也渡过黄河,通过一番血战,攻破刘宋的军事重镇虎牢关。

就在拓跋嗣打算继续南下的时候,因病而死,年仅32岁。据记载,拓跋嗣是文武全才,在位15年,承前启后,对内政治清明,对外开疆拓土,所以死后被追谥为“明元”,庙号“太宗”。拓跋嗣去世后,继位的是长子拓跋焘,时年17岁。

在这个期间,刘宋也发生了皇位的更替,徐羡之等“顾命大臣”杀了刘义符,拥戴刘义隆为帝,这就是刘宋的“文帝”,时年18岁。对于被北魏夺去大片的国土,刘义隆认为是奇耻大辱,在处理了徐羡之等人之后,即调集大军北伐,要和北魏一争高下。

拓跋焘是“明元皇帝”“太宗”拓跋嗣的长子,“道武皇帝”“太祖”拓跋珪的长孙,也就是北魏的“太武皇帝”,后来的庙号为“世祖”。 那么,庙号为“世祖”的拓跋焘是如何继承祖业的呢?他干了哪些大事业?不多,只干了一件,那就是把中国的北方统一起来了。

---
line drawing of a dog

当然,在拓跋焘的一生中,还干了一件大事,伐宋。但是,这件事无论对刘宋还是对北魏,都是一场灾难。刘义隆也有统一南北的雄心壮志,曾经进行过北伐,但无功而返。到了公元450年,从时间来看,北魏的“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和刘宋的“太祖文皇帝”刘义隆还都在盛年,拓跋焘43岁,刘义隆44岁。

这时,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而且暂时消除了柔然的后顾之忧;刘义隆稳定了南方,川中也在刘宋的版图之中。南北两个政权的中间地带全部瓜分完毕,战争就难以避免了。

这一次是拓跋焘的北魏首先发起进攻,理由是两国本来相处不错,但刘宋却在背后支持北魏内部发生的叛乱,所以进行报复。公元450年春,拓跋焘率军南下,进攻刘宋在黄河以南的重镇悬瓠,也就是现在河南的汝南。但是,北魏擅长野战,攻城并非其长。久攻不下,只得撤兵而回。

这个事情让刘义隆觉得丢了面子,他要找回这个面子。 这年夏秋之际,刘义隆不顾多方的反对,下令北伐,要扳回面子。 拓跋焘一面奚落对方,一面调兵遣将,命太子留守平城,防御柔然,自己亲率诸军,分兵数道南下。

北魏一旦大举反击,刘宋就难以招架了。拓跋焘自己带领的一支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南京对岸的瓜步,此地在今南京市六合区的东南,当年面临长江。 这是整个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北方军队第一次真正的“兵临城下”,当然是兵临建康城下,引起了建康城内的极大恐慌。

刘义隆这一次真正紧张了,他带着官员们登上石头城,巡视建康的防卫,开始有点反思,说当初决策北伐,看来确实是草率了一些。 但是,后悔药是没有的,只能面对现实。怎么办?第一,全民皆兵。 第二,悬赏首级。凡有能够取拓跋焘及其以下将领首级者,赏金封爵。

但是,由于江面戒严,不习水战的魏军也无法渡江,只得筹划退兵。同样是为了挽回面子,拓跋焘派出使节,要求和刘宋通婚。刘义隆也看出了拓跋焘的无奈,于是硬气了,不予理睬。拓跋焘一怒之下,在回师途中,命魏军大肆抢劫。

北魏对江淮一带的这场洗劫,对这一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刘宋的元气大为损伤,所谓的“元嘉之治”,也宣告结束。 但是,一方面是北魏洗劫刘宋,另一方面实施洗劫的北魏也损失惨重。而指挥这场洗劫的拓跋焘,虽然没有死于刘宋的毒酒,却死在了一场内部的宫廷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