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82 -1917年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均势的形成,两次巴尔干战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初期,欧洲各国在巴黎签署了《巴黎合约》规定法国只能保留1790年的边界并赔偿大量的赔款。之后,列强在维也纳召开了重新瓜分欧洲领土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被英国、普鲁士、俄国和奥地利所操控,恢复了欧洲各国被推翻的封建王朝统治,对欧洲领土重新进行了划分。为防止欧洲各国民族革命运动的爆发,维也纳会议之后建立了“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神圣同盟是由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三国成立的,同盟确立了三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关系,但不久后在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瓦解。四国同盟是由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所缔结的同盟关系,旨在维护欧洲和平和大国利益。
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新的欧洲军事被称作维也纳体系,该体系维系着欧洲列强之间脆弱的关系长达数十年。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领导德国与奥匈帝国和俄国皇帝缔结了三皇同盟。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建立了军事同盟,之后,俾斯麦为进一步孤立法国拉拢意大利加盟。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正式缔约,三国同盟正式成立。这个同盟与三皇同盟同时存在,但矛头却指向俄国和法国。与此同时,英国和德国的在欧洲的矛盾日益尖锐,英国为限制德国的扩张,与俄国和法国组成了军事同盟,三国协约建立,至此,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不断爆发各种冲突,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黑,塞尔维亚政府认为战争不可避免,便进行战争动员开始积极备战。同时,塞尔维亚向俄国求援,以期获得军事援助。此时,德国对俄国进行了有力的干涉。俄国由于财政拮据,再加上英国和法国的态度不甚明了,最终没有出兵援尔维亚,并劝告塞尔维亚政府屈服。奥匈帝国得以在巴尔干半岛地区扩张,这引起了东南欧地区局势的动荡。
1912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以及门的内哥罗四国联合发动了反土耳其战争,土耳其战败并丧失了几乎所有的巴尔干领土。同年12月,伦敦召开国际会议,协约国在会上表示了对巴尔干同盟的支持,但是同盟国却支持土耳其。1913年,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合约,同盟四国取得大片领土,土耳其几乎丧失欧洲地区的所有领土。这次战争被称作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不久,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分配战果时发生了分歧,希腊支持塞尔维亚,共同反对保加利亚,之后罗马尼亚也加入了这个行列。1913年,在奥匈帝国的支持下,保加利亚向希腊和塞尔维亚发起进攻,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此时土耳其也趁机加入反对保加利亚的阵营,保加利亚于8月战败,被迫签订合约,同意马其顿由希腊和塞尔维亚两国瓜分,不久后又将亚得里亚堡割让给土耳其。这次战争导致巴尔干同盟消亡,巴尔干诸国分裂为两大集团,各自受到协约国和同盟国的支持,同时也使得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塞尔维亚的实力和威信大增,波黑此时希望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塞尔维亚也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这与奥匈帝国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冲突和矛盾,使得奥匈帝国决心用武力来吞并塞尔维亚。1 91 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在波黑首府萨拉热窝检阅并指挥军队进行了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这一行为激怒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夫妇在返回市政厅的途中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所枪杀,这次事件被称作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政府发出最后通牒,26日正式宣战。俄国针对这一情况,于30日发布全国动员令。次日,德国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欧洲各国陷入了一场大混战中。
战争初期,德国认为自己不可避免两线作战的情况,因此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留少量兵力在东线和俄国军队周旋。这一构想是用来向法国实施速战计划的,但未能得到实施,因为他低估了法国的战斗力,战争拖入相持阶段。不久后德国修改了作战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付俄国的兵力,这样一来,德国在西线的兵力更加削弱了。9月5日,德国西部战线出现了50千米的暴露地段,英法联军果断楔入该地区,严重威胁德军。德军被迫撤退至埃纳河一线防守,马恩河战役由此展开。双方参战兵力超过150万,战争持续五天,最终以英法联军的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打破了德军迅速击败法国的构想,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
与此同时,德军的东线战场与俄军展开了坦能堡战役,德军利用俄军部队配合失当的弱点,将俄国第二集团军彻底歼灭,并进一步进攻第一集团军,迫使俄国退出了东普鲁士。此时意大利抛弃了德国和奥匈帝国,加入了协约国的行列,并于191 5年对奥匈帝国宣战,战争形势开始倒向协约国一方。
1916年,协约国和同盟国展开了殊死决战,战争首先爆发于凡尔登,2月11日,德军利用五十万军队向凡尔登发起进攻,攻克法军数个阵地。但是法军随后发起了反攻,双方展开了连续的拉锯战。战役历时十个月,双方伤亡共七十万人,而凡尔登也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同年6月,英法联军为减轻凡尔登方面的压力,向德军发起了索姆河战役,这次战役双方投入超过150个师的兵力,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同时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但是联军并没有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仅仅夺回了小部分土地。这次战役有效地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
日德兰海战也在1916年爆发,英国出动了150艘军舰,德国出动了约100艘军舰,英国损失的军舰吨位几乎是德国的两倍,但仍然控制着北海海面;而德国军队虽然在战术上有很大的成功损失甚小,但始终无法突破英国的海面封锁,被围困在港口之内。1917年,德国意识到战争很可能走向失败,决心孤注一掷。德皇威廉二世命令自2月1日起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即无论协约国还是中立国的船只不加警告一律由潜艇击沉。希望以此切断英国的海上供应,逼迫英国投降,英国随即实行护航制,无限制潜艇战没能达到预想效果。
不久之后,美国宣布参战,加入到协约国方面,这对战局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巴西、印度纷纷加入协约国一方,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对同盟国的绝对优势。同盟国的地位每况愈下,失败已不可避免。1918年,俄国沙皇政府已经在十月革命中被推翻,它与德国签订了合约,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得以继续进攻英法联军,但收效不大,协约国开始积极反攻。9月,德军被赶出法国和比利时。同月,协约国在巴尔干地区发起进攻,保加利亚旋即投降。10月,土耳其投降。11月,奥匈帝国投降,德国内发生革命,德皇宣布退位,不久即宣告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画上了句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巨大的灾难。多个国家卷入战争,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后,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帝国皆宣告瓦解,而美国和日本开始兴起,对未来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公元1919-1923年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战败,国力急剧衰退,成为了被宰割的对象。其次,以英国和法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之间实力对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老派资本主义强国一英国和法国虽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他们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国力渐衰;美国和日本借机崛起,成为了欧洲世界的严重威胁。与此同时,沙皇俄国的统治也被十月革命的浪潮所推翻,共产主义成为了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新角色,开始了与资本主义的对抗。这就使得各国之间必须立即建立一种新的统治秩序,以遏制共产主义的萌生。
1919年,一战中的战胜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英国首相乔治、法国总理克里蒙梭、美国总统威尔逊成为了这次会议的操纵者,在会议中主持了对一战战果的分赃。英国企图保持住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意图削弱德国并牵制法国的力量;法国希望从德国那里获得大量的赔款以建立自己的统治;美国企图维护欧洲军事以实现自己的霸权;意大利企图坐收渔利建立自己在东地中海地区的霸权;而日本则希望建立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要求将德国在中国的特权移交给日本。各国之间矛盾重重,反复争吵了五个多月,最终达成了暂时的妥协,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共有十五部分,包括440个条款和一项议定书。主要内容是:由德国及其同盟国承担战争责任;重划德国疆界;瓜分德国殖民地;限制德国军备;德国偿还大量军事赔款。这些条约的签订使德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和会中美国所要求的“十四点计划”没有得到承认,这使得他的霸权计划遭到了失败,因此美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并于1921年单独与德国签订了合约。
1921年,美国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共有九个国家参加。会议中讨论了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并对各国的海军军备做了一定限制。这次会议埋葬了英日同盟,同时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对等原则,并限制了日本的扩军计划。此次会议是美国外交史上的重大胜利。会后,各国签订了《九国公约》使得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中国陷于各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下。至此,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正式形成。
凡尔赛体系是欧洲列强在欧洲势力的重新划分,它以牺牲战败国的利益为原则,来确保各战胜国之间的利益,这使得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急剧加深。同时战胜国之间分赃不均,也激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使得美国和日本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但不可否认的是,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在短时期内维持了世界的和平,暂时避免了新一轮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世界各国都有了短暂的缓冲与发展,其中德国受到 :的残酷待遇让人民极度不满,民族主义情绪膨胀,最终走向了法西斯军国主义道路。
公元1923-1945年 啤酒馆暴动, 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体系建立后,德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同时德国承担了巨额赔款。根据《凡尔赛和约》,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取得了对萨尔煤矿十五年的代管权。1923年,法国军队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占领鲁尔地区,德国发生了恶性的通货膨胀,德国纳粹党领袖希特勒认为夺权的时机已经来临,他率领一批冲锋队员冲进了慕尼黑一家啤酒馆,将在此集会的巴伐利亚邦长官数人绑架,企图推翻政府。但是,这次暴动很快即被平定,希特勒也被捕入狱。
德国的经济濒于崩溃,无力支付赔款,美国先后实施了“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来帮助德国恢复经济以期德国按约偿付赔款。1932年,德国宣布无力也不会在任何条件下支付赔款,最终没有继续支付赔款。1929年到1933年之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各国生产力大幅度下降。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逐渐地恢复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党统治的国家却在经济危机中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
此时刑满出狱的希特勒成为了德国的领导人,他于1933年炮制了国会纵火案,打压了德国共产党,随即又建立了以希特勒为首的军事独裁统治。自此,纳粹党开始准备积极扩张,他们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 936年德国进军莱茵河军事区,并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法西斯党成为了德国的盟友,他们也积极地进行对外侵略,先后于1936年和1939年出兵埃塞俄比亚和阿尔巴尼亚。日本则在中国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并发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1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形成了轴心国集团。此时,英法美为保全自己的利益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不断牺牲他国利益,这使得法西斯国家的气焰愈发嚣张。1939年,德国向波兰发起了闪电战,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了序幕。
战争初期,德军用闪电战的策略先后击败了波兰和比利时。1 940年5月,德军绕过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随后直逼英吉利海峡,把四十多万英法联军逼迫到敦刻尔克附近。英法动用了大量船只把三十四万士兵运过海峡,撤入英国。这被称为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6月,巴黎陷落,新政府对德投降。而坚持抵抗德国侵略的戴高乐将军,在英国领导法国部队继续战斗,成为了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8月,德国发起对英国的大规模轰炸,英国蒙受重大损失,许多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但是英国空军顽强抵抗,德国没能达成征服英国的目的,入侵英国的“海事计划”被无限期推迟。德国企图征服全世界的计划落空了。
1941年6月,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兵分三路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红军与德军展开了激烈战斗,虽然德国占领了大量的苏联领土,但始终未能征服苏联,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到了最大规模。日军为了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于1942年6月向中途岛发起进攻,战前日军的作战计划被美军截获,致使日本在中途岛海战中遭到了惨败。太平洋战场的形势很快发生了逆转。
1942年元旦,二十六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了对法西斯国家的反击。1943年,美英联军登陆西西里岛,很快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法西斯统治在意大利不复存在,轴心国开始解体,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重大胜利。
1942年7月,德军主力进攻斯大林格勒,9月德军突入市中心,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至11月,苏军援军到达,反将德军包围。其时天气寒冷,德军弹药缺乏陷入绝境。1943年2月,这些德军被全歼,至此德军被迫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军也趁机展开了反击。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1 944年,盟军进攻法国诺曼底地区,诺曼底登陆后,盟军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此时,德国的失败已成定局。苏联、美国和英国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于1 945年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他们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对德日法西斯进攻的步伐,战争进程被加快了。
1945年4月25日,美苏军队在易北河岸会师,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战场战争结束。东方的战场上战争仍在继续,为尽快击败日本,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日本损失惨重。数日后,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国家也遭受了严重的削弱,美国和苏联却借机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掌握着世界各地的局势发展并相互对抗,世界很快进入了冷战时期。
公元1945年 雅尔塔体系形成,联合国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英三国根据之前进行的一系列会议,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公告和宣言。他们对战后的世界进行了新的安排,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构建起了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确立了对法西斯主义的严格限制,对日本、德国进行了很强的制约;并重新绘制了欧亚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这些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和他们所占领的国家的归属和边界问题;根据英美的构想,联合国成立大会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隆重开幕,联合国就此建立,它成为了雅尔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联合国宪章的第一条中,即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主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增进并鼓励对于全体人类的权利基本自由的尊重;成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等。
雅尔塔体系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在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美苏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矛盾逐渐升级最终形成了以他们各自为首的两大阵营。由此可见,雅尔塔体系的特点是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以及维持战后大国之间的合作。美、英、苏三大国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将雅尔塔体系作为建立霸权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雅尔塔体系缓解了他们彼此间的分歧和矛盾,但实际上并没有消除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反而为战后国际关系留下了矛盾的种子,对战后国际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世纪前期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发生在20世纪。早在20世纪初期,它的科学理论革命首先发生;到三四十年代,技术革命也相继开始;科学技术革命成果的推广和广泛应用则是在二战后的五六十年代。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有着广阔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以及内在发展机制。它不仅是科学理论和技术上个别的、一般意义上的变革,而是几乎在所有科技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划时代的飞跃,产生了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
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社会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发生了体系性的变革,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特点,如规模空前、机器部分代替脑力劳动、科学技术日趋社会化、科学技术发展趋于加速化和一体化等等。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今世界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趋势都同它有一定关系。它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促使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使得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人类的发展轨迹也走上了新的道路,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公元1946--1990年 “冷战”,第三世界的兴起,苏联解体
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在他看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已经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敌人。他的演讲被认为是“冷战”的第一枪。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宣读了一篇国情咨文,表明了美国的外交政策态度,这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苏联此时也予以还击,建立了共产党情报局,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
1949年,英法美等十二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一个《安全条约》,各缔约国组成了一个最大的军事同盟,这就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它是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北约的成立使得西欧和美国的力量形成了联合,共同与苏联对抗,冷战进一步升级。1955年,苏联、波兰、捷克等国家在华沙翁/?结了《华沙条约》,条约中规定各缔约国组成军事同盟,这就是华沙条约组织。华约是苏联对北约的一项重大挑战,它的建立使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正式形成。
由于意识形态不同,美国和苏联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这一方面影响了东西方的交流,使得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由于两大集团彼此忌惮对方的势力,都不敢轻易发起战争,这在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三世界国家在这一时期逐渐发起了民族独立运动,使得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完全解体。中国、印度以及非洲诸多国家通过民族独立运动逐渐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西欧资本主义各国在战后重新调整了经济模式,逐步恢复了经济的繁荣。1965年,西欧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组成欧洲共同体,1992年欧共体各国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各国陆续加入,至2004年,欧盟已经拥有25个同盟国。欧洲逐渐走向了一体化。
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其领导人赫鲁晓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加强对东欧地区的控制,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日益加强,超级大国地位开始逐渐动摇。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性的改革,他的改革一步步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方向,结果引发了各个方面的严重危机,直接促成了苏共的瓦解,最终导致了苏联的急剧变化与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