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食其“下齐”与韩信“攻齐”的是与非

---

在楚汉相争的第四个年头,即公元前203年,在汉国一方发生了一件怪事,即谋士郦食其逞其口舌,下齐七十余城,被诗人称为“凭轼下东藩,下齐七十城”;而后,韩信又率领大军灭了齐国。这有些令人不可思议,历来论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我们究竟做何评价?

首当其冲的是,我们要弄清事情的原委。话从刘邦兵败彭城说起,当时的形势对刘邦非常不利,几次差点丢了性命。魏王豹原来投靠刘邦,看刘邦不行了,就以探视母病为由回到封国,而后封锁河关,叛汉与楚约和。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魏豹没有效果,便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攻打魏国,开辟侧翼战场,用以声援正面战场。

韩信从夏阳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袭击魏都安邑,获得大胜,俘虏魏豹,平定了魏国。接着,又破赵下燕,平定了河北。此时刘邦的荥阳正面战场非常狼狈,用“金蝉脱壳”之计,逃出项羽的包围圈,单骑与夏侯婴跑到修武,径直进入韩信军中,夺取了他的印信兵符,调兵遣将,任命韩信为相国,收集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兵去攻打齐国。韩信大惊失色,只有唯命是从。

而刘邦做了这样的部署,又听从了谋士郦食其的建议,游说齐国。郦食其凭着他的三寸口舌,果真说动齐王降汉,撤除了历下的兵守战备,天天和郦食其一起纵酒作乐。

当韩信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困惑,一方面是刘邦下达的作战命令,要攻打齐国;另一方面是郦食其已经说服了齐国,无须再攻打了,非常为难。这时,范阳辩士蒯彻劝说韩信道:“将军奉命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派密使说服齐国归顺,难道有命令叫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了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将军统率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占了赵国五十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吗?”

于是,韩信听从蒯彻意见,率兵渡河击齐,齐王田广认为自己被骗,于是就烹杀郦食其。韩信一举攻下齐国,杀掉齐王田广,而后有濉水之战、称王齐国等史事。

对此,如何评价?王夫之《读通鉴论》评道:“郦生说下齐,齐已受命,而汉东北之虑纾,项羽右臂之援绝矣……乃韩信一启贪功之心,从蒯彻之说,疾击已降,而郦生烹;历下之军,喋血盈野,诸田卒以殄其宗。惨矣哉!贪功之念发于隐微,而血已漂橹也。”唐代诗人李白《梁甫吟》写道:“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指挥楚汉如旋蓬。”

后来,有人为这几句诗续写道:“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这是两种典型的评论,一说韩信“贪功”,一说韩信“不听话”,似乎过错都在韩信一方,这样的评论妥当吗?郦食其游说齐国,齐国投汉,韩信再去攻打,灭掉齐国,虽然两者都取得了成功,但这在道义上则说不通,结果郦食其被烹杀,韩信被认为“贪功”“不听话”,那么,问题的根源到底出在哪里呢?

难道是郦食其错了吗?不是。郦食其向刘邦提出建议,得到刘邦的同意才去游说齐王,这正显示了郦食其的谋划能力和游说能力。通观郦食其投汉后的所作所为,他在刘邦西进、兵临陈留、前途未卜时投奔过去,用计攻克陈留,使刘邦得到大批军粮。而后,郦食其常常担任说客,以使臣的身份奔走于诸侯之间,多有建树。

后人评说道:“在汉朝的开国谋士中,郦食其纵酒使气,疏阔狂放,跟刘邦很对脾气,不仅富于谋略,而且敢作敢为,勇于冒险,以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为刘邦成就大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而郦食其积极进取,冒险说齐,后被齐王烹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汉国的一个重大损失。

难道是韩信错了吗?也不尽然。刘邦对韩信下达了攻打齐国的命令,韩信正整装待发,这时听到了郦食其说下齐国的事情,他颇感意外,有些犹豫不决,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总觉得好像是嘴里吃了个苍蝇,有说不出的滋味。是进吧,齐国已同意投降了,齐国已下,无须再费力劳神,这功劳就不是自己的了;退吧,他并没有接到刘邦下达停止政打齐国的命令,似乎也不太对劲。

权衡再三,他从思想上有些偏向于退军了,后来在蒯彻的劝说下,他也认识到刘邦在其中耍了花招,更觉得郦食其的功劳里有很大一部分应属于他,他是郦食其劝降工作的军事后盾,可现在一切都好像与他无关似的,心有不甘。正好,现在是攻齐的最好时机,田横、田广正和郦食其纵酒作乐,对他疏于戒备,这使攻齐变得容易很多。

因此,他才下了决心,攻打齐国。可以说,韩信的攻齐行动,即使有贪功之念,也是无可非议的,当然,这样付出的代价有点大了。如果再換一下思路,就是韩信根据已经变化的新形势,再向汉王刘邦请示,是否继续攻打齐国?按照刘邦的新决定行事,这样,虽然在时间上要拖延一些,但韩信的行为不会有半点非议,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不会再被人说成“贪功”了。至于说韩信“不听话”,则史无所据。既然刘邦没有下达停止攻打齐国的命令,韩信就不存在“不听话”的问题。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难道是刘邦错了吗?确实是。刘邦对这一举动要负主要责任。可以看出,刘邦在其中耍了一个阴谋。他口头上答应了郦食其的建议,前来劝降,但在他的心中还是愿意韩信用兵为他彻底平定齐国,以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所以,刘邦并没有把郦食其前去齐国劝降的事情通知韩信;郦食其劝降齐国之后,刘邦也没有命令韩信停止对齐国用兵。

这样,他不对任何人说明意图,韩信、郦食其只能各行其是,而韩信、郦食其只能按照他的想法去做,这样,出了问题,当然该他负责啊!因此,对于郦食其的说齐与韩信的破齐,致使汉国失信于天下,要谴责的人是刘邦,而不是韩信,更不是郦食其!

话又说回来,这也许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如果韩信不去攻打齐国,虽然齐国被说服,难免将来不会有反复,如果再倒向项羽,对刘邦将是重大的打击。而韩破齐,一了百了,比郦食其说齐投汉的结果要痛快得多。这样使项羽成了孤家寡人,完全失去了同盟力量,只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应付势力渐长的汉军向他们发起的攻势,使楚汉斗争的优势明显地倾向了刘邦一边。

韩信这样做,或许正中刘邦下怀。这样的结果,牺牲了郦食其,刘邦完全可以说非他本意,而把责任推给韩信,让韩信充当替罪羊。其实,这也是刘邦的一贯做法,只看结果,不问过程,为了达到目的,不惜采用各种手段。但这样的做法,有失妥当,可以叫政治老到,也可以叫政治不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