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国取胜的主观因素
在消灭暴秦、楚汉相争中,刘邦笑到了最后,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那么,刘邦为什么能够从弱小到强大,剪灭群雄,自立于世?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最关键的,还在于刘邦本身,这里说一说刘邦取胜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刘邦交游广泛,善于结交各类朋友。刘邦本身没有多少文化,是个“玩角儿”,甚至是个“混混”,年少时不务正业,喜欢赌博,也好色,有些玩世不恭,凡是作为男人的缺点,他几乎都有。但有一点,却是别人没有的,就是他广结人缘,情商高,人脉非常广,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甚至是三教九流,他都能“吃得开”,一般人只要和他打打照面,都会成为他的朋友,对他关照有加甚至死心塌地为他鞍前马后奔走。
他后来打天下的骨干团队,几乎都是他的铁杆朋友。一一数来,萧何、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曹参、卢绾、雍齿等都是。这无疑为刘邦的事业取得成功打下了雄厚的人才基础。而刘邦的对手项羽则相反,他的个人能力很强,即使是兵败垓下,也能显示出他的英雄本色,但他的致命弱点就是眼中只有自己,别人都不在话下,结果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第二,刘邦具有仁义之心,人称之为“长者”“刘大哥”,深得人心。刘邦虽有些顽劣,甚至“无赖”,在芸芸众生的眼中是个“另类”,但他有一个长处就是讲仁义,恰恰与秦朝的暴虐、项羽的暴行相反,是一位“仁者”“长者”。因而,他得到人们的“抬爱”。
秦朝暴酷刑罚,人们不得安生,生怕哪一天就遭遇“暴行”;项羽攻城略地,每到一处,不是屠,就是杀,实行“三光”政策,人们深恶痛绝,称之为“屠夫”。他这是在为渊驱鱼啊!而刘邦善于听从谋臣意见,爱抚民众,行仁仗义。
当初,楚怀王熊心主政时,做出“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而“西行”的最佳人选,就是刘邦,刘邦当时虽然力量不很强大,但有一仁义之心,楚怀王独让刘邦西行,被称为“扶义”入关。刘邦进入咸阳后,秋毫无犯,封秦府库,退回霸上,又与秦地父老“约法三章”,去秦苛暴,秦人欢喜若狂,担羊载酒,唯恐刘邦不为秦王。
而项羽倒好,到了秦都咸阳,将咸阳宫殿一把火烧光,大火三月不灭,这其实是烧了他自己,使他失去了天下人心。刘邦与项羽的成败,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见分晓了。
第三,刘邦非常“大度”,善于得人、用人,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刘邦本身的作战能力并不强,手不能挽弓,也没有多少气力,如果与人单挑独斗,早就被人打趴下了,但他有一个独到的长处,就是悟性高,不管什么事,或许他没有想到,只要别人一点拨,他就豁然开朗,并立即行动,凡事说干就干,具有很强的行动能力。
他起兵后,遇到张良,张良熟读兵书,本来带着一百多人去投奔他人,与刘邦一阵交谈后,就像被摄魂似的,亠生就跟定了刘邦,从不反悔;陈平从项羽那儿投诚过来,与刘邦一阵交谈,刘邦就非常相信他,授予监军之职,遭到老臣的嫉妒,他仍然不改初衷;刘邦称帝后,娄敬从山东过来进见,建议将都城从洛阳迁到关中,刘邦认为有理,在征求张良意见后,不顾众臣反对,随即迁都,等等,这样的事例很多。刘邦这种用人不疑、从善如流的做法,当时没有谁能够比得上。因而,他才能够成功。
第四,刘邦具有坚韧的毅力,在失败面前不灰心,不丧气,善于化解矛盾,反败为胜。刘邦开始起兵的时候,力量非常弱小,项梁拥有十万人马的时侯,他只有区区几千人。项梁在薛城举行“英雄会”,他虽然也参加了,但微不足道,没有他说话的份儿,只是旁听而已。后来,项羽入关时,号称有四十万兵马,而他只有十万人。
因项羽入关问题,战争一触即发,刘邦哪里是项羽的对手?刘邦听到消息,就到项羽的驻地鸿门周旋,才化险为夷。彭城大战后,刘邦被彻底打败,仓皇逃命,急急如丧家之犬,也顾不得家人和子女。但是,他的意志没有被摧垮,没有悲伤,没有哭泣,东山再起的意念非常强烈,在逃命半途举行“下邑画策”, 思考打败项羽的策谋,派随何到九江去挖项羽的墙脚,说黥布归汉。
接着继续与项羽争强斗胜。在荥阳相持中,刘邦被项羽团团包围,差点丢了性命,他用“金蝉脱壳”之计,逃出包围圈,又在思考着怎样与项羽相斗。可见,刘邦的抗争意识非常强烈,善于在困苦中成长,在失败中崛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项羽则相反,兵败如山倒时,心灰意懒,最后即使有重回江东、东山再起的机会,他也放弃了,“成全”了刘邦。
第五,刘邦的目标意识非常强烈,为了打败项羽、巩固汉朝,无所不用其极,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为了目标而顽强奋斗。刘邦虽然起步晚,起点低,但他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前进,不沉沦,不徘徊,直至胜利的终点。
彭城大战失败后,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和妻子捉去,作为筹码,在荥阳相持的关键时刻,项羽使出了杀手铜,要烹杀刘邦的父亲,要挟刘邦投降。要是换了一般人,只好乖乖就范,因为眼看着父亲被杀而不救,这是大不孝,将来何以立足?
可刘邦不管这些,他说出了一番匪夷所思的话,说他和项羽同时受命反秦,两人就是兄弟,自己的父亲就是项羽的父亲。“你杀了你的父亲,也分一杯羹给我尝尝。”这样的话,也只有刘邦能说得出口。结果成功地化解了这一危机。
后来,大将军韩信取得河北大捷,灭魏,破赵,降燕,又攻下齐国,势力非常强大,韩信向刘邦请求封为代理齐王,以镇齐地。刘邦开始很不以为然,觉得韩信很不仗义,自己这边是焦头烂额,他不赶快前来增援,而要一心封王,是何居心?头脑清醒的张良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认为如果得罪了韩信,要吃不了兜着走。
刘邦恍然大悟,迅速反应过来,说大丈夫要封王,就玩真的,还弄什么假的?就假戏真做,封韩信为齐王,让韩信非常满意,得到了韩信的拥戴。后来,刘邦相约韩信、彭越围攻项羽,而韩信、彭越不能应约,自己被项羽打得大败。这时,刘邦又听从张良意见,确定韩信、彭越二人的封地,让他们在打败项羽后得到好处,果然他们都前来合力攻打项羽,才把项羽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