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论

---

韩信,曾被刘邦认为是建立汉朝的大功臣,说:“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他是刘邦分封的异姓王之一,打败项羽后,将其由齐王改封为楚王,而后贬为淮阴侯,最后被吕后用萧何计策诓骗到皇宫,被斩于长乐宫钟室。关于韩信的死,千百年来,论说纷纭,大都为韩信鸣冤叫屈,认为韩信没有谋反,是刘邦妒害功臣。其实,韩信之死,是死在他自己,是死在天下大势,其中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并非是简单的冤与不冤的问题。

第一,韩信与刘邦是貌合神离。韩信被刘邦的“大度”“重用”所感动,而刘邦并没有被韩信的奇才、奇功所感动;韩信对刘邦是死心塌地,忠心无二;而刘邦对韩信则是心有芥蒂,仅用其才而已。韩信的军事才能,在当时可以说是盖世无双;他立下的战功,也是赫赫辉煌,没有人能够与之相比。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

从表象上看,刘邦是在重用他,起初听从萧何的建议,封他为大将军,又派兵给他开辟河北战场,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故此,韩信被感动了,从后来拒绝蒯彻劝其背叛刘邦的一段说辞中就完全可以看得出来,他是铁了心要跟随刘邦了。可是刘邦如何看待韩信呢?这是很少有人注意的问题。

可以说,自始至终,刘邦都是在利用和猜忌韩信,而不是如韩信自己所说的推食解衣、推心置腹地信任韩信,刘邦也不像始终信任张良那样信任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是碍于萧何的面子,而韩信确有才能,一番对话,才使刘邦不得不佩服;而后开辟北方战场,立下奇功,刘邦对韩信常存有戒心。

韩信灭赵后,刘邦潜入其卧室,“偷”其印信,调动军队;后来,消灭项羽后,刘邦故伎重演,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他的兵权,而后将封给韩信的齐王改封为楚王,这哪里是把韩信当作一个功勋之臣来看待?这说明,刘邦对韩信的利用和猜忌,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只有韩信自己一直被蒙在鼓中,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罢了。可想而知,一直被刘邦利用和猜忌的韩信,一旦没有了对手,失去了战场,还有好果子吃吗?等待他的,将是什么样的后果,不是呼之欲出了吗?

第二,韩信智商很高,才华横溢,在军事上屡出奇谋,指挥若定;而在情商上,则是低能,不善于藏其锋芒,保护自己。韩信葬母,行营高敞地,一心向往的是封侯封王,完全是市井之徒的利禄观,立功忘乎所以,最终败亡,也是咎由自取。韩信取死之道有五。

当韩信攻下齐国时,刘邦被项羽弄得焦头烂额,差点要了性命,正日夜盼望着韩信前来救援。韩信倒好,沉醉在功劳薄上,洋洋自得,一封书信过去,请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在刘邦看来,这哪里是请求,分明是要挟,按照当时的实力,韩信又成了当年的项羽,刘邦无可奈何,只有答应的份儿,哪有不予准奏的能力?

虽然刘邦任命韩信为齐王,但他是一百个不情愿啊!此取死之道一也。再是最后与项羽决战时,刘邦约韩信与彭越前来共同围攻项羽,韩信仍然是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背约而不前,刘邦提出给予优惠的分封条件,他才踊跃前来,这不分明是把自己唯利是图的市侩嘴脸暴露无遗吗?又怎么能不让刘邦恨之于心而堆笑于脸呢?此取死之道二也。

是天下太平了,韩信私藏项羽部将钟离昧,也是举措失当。钟离昧投奔韩信,是看在昔日的交情上,韩信收留钟离昧,也是情有可原,但问题是,你要么就铁了心,与钟离昧同进同退,荣辱与共,就像战国时虞卿接纳魏齐一样,为了朋友,王与侯何足道哉!封官挂印,了却人间万事;要么就与钟离昧一刀两断;或者将钟离昧转移他方;或者向朝廷陈情,如同后来朱家为季布转圜一样,但韩信是直肠子,做不到。

而钟离昧为了成全韩信,自刎而死,结果把韩信弄得里外不是人,失去了朋友,也失去了汉朝的信任。在刘邦看来,韩信收留钟离昧,虽然不是谋反,但也和谋反差不多,更增加了怀恨之意。此取死之道三也。

四是韩信被汉朝用计擒捉,成了“阶下囚”,曾与刘邦谈论用兵打仗,全然忘记了老虎和猫猫在玩生死游戏,还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才能比刘邦强,率兵打仗是“多多益善”。这岂不是在向刘邦示威、显摆,让刘邦浑身不自在吗?此取死之道四也。

五是后来韩信已经是虎落平阳,只剩下空架子了,还说什么羞与周勃、樊哙等人为伍,感觉自己还是很了不起。这时候,韩信自己有几斤几两,怎么就不掂掂清楚呢?有道是,失时的凤凰不如鸡,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识时务者为俊杰。虽然你韩信可能真的是如此想法,但也不能在言语行为上表露出来啊!这不明显的是将自己孤立起来,而自断后路?此取死之道五也。

第三,韩不反也要被逼反。在刘邦等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异姓王必反的思维定势,总认为不杀不足以维护国家安定,而韩信,就是其中的牺牲品。在刘邦等人看来,异姓王就是一个个“定时炸弹”,即使是现在不反,将来终究是要反的,迟解决不如早解决,只要他们不存在了,也就放心了。

刘邦在建国后,总觉得自己在世的时日不是很多了,于是,他总是想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不把麻烦和祸患留给下一代,这样才走得心安。刘邦所要解决的是两大问题,一是接班人问题,他总觉得太子刘盈过于文弱,不能担起治国的重任(事实也是如此),要更换赵王刘如意为接班人,这一事件要了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的命,直接导致了以后诸吕的猖獗。

第二个就是解决异姓王问题,这从他分封异姓王就开始考虑了。这并不是说异姓王有没有谋反的问题,而是让不让异姓王存在的问题。在汉朝建国初期,分封异姓王,也是对这些功臣的安善安排,要不是如此,他们心里怎么能平衡呢?纵观刘郏开始所封的七个异姓王,没有一个是真心要造反的。

韩信当然也是如此,至于后来与陈稀通谋,也是被逼的。可以说韩信蒙冤,造反亦不诬,韩信长期被软禁在长安,最终走上与陈稀通谋的路,是逼上梁山。韩信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吕后杀害。完全可以说,韩信的被诛杀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我们再来推论,刘邦等人的思维定势有没有道理?他这样对待异姓王,在其有生之年,基本上都解决了,只有卢绾逃到匈奴,后来也被消灭。这样做,虽然残酷了一些,但对于汉朝的巩固来说,确实是一件大好事。可以设想,刘邦去世后,吕后是那么不得人心,汉惠帝刘盈又是那样文弱,那些异姓王哪一个是省油的灯?又有谁能担保他们不会造反?一旦他们想要出掉心中那口恶气,造起反来,有谁能够制止得住?

对于韩信,刘邦在世时,他还有几分心悦诚服,刘邦对他也忌惮三分,后来只有用智取的办法才能降服他;刘邦不在了,韩信连周勃、樊哙等人都不屑一顾,还能看得起谁?他一旦举起反旗,那汉朝还是汉朝吗?恐怕要打上个大大的问号!因此,刘邦不遗余力地剪除异姓王,对于国家来说,则是幸甚!而对于韩信来说,则是悲剧!